劉錫輝觀點:八二三砲戰的超前佈署

2021-05-02 07:00

? 人氣

作者回憶發生在1958年的八二三砲戰戰事。(取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作者回憶發生在1958年的八二三砲戰戰事。(取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前言:國軍整編擴充砲兵部隊

1954年沒有人能夠預料到1958年會有「八二三砲戰」,但若是沒有1954年的部隊整編及擴充砲兵部隊,能否挺住「八二三砲戰」都會有疑問。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八二三砲戰」時享譽最高的俞大維先生,是中華民國第8任國防部長,1954年9月20日至1965年1月25日,為期長達10年,他不是國民黨籍,非黃埔軍校體系出身,歷任國防部長中,只有他是官階陸軍中將的唯一國防部長,但卻領導陸軍上將,非常獨特。1954年的部隊整編及擴充砲兵部隊,奠定「八二三砲戰」的勝利基礎,國防部長俞大維先生應該居功厥偉。

八二三砲戰紀念公園「M594-155公釐加農砲」是從南投縣集集鎮的兵整中心北運。(台北市政府)
八二三砲戰紀念公園「M594-155公釐加農砲」是從南投縣集集鎮的兵整中心北運。(台北市政府)

台南師管區砲兵第一團及砲兵第二團

1954年部隊整編,擴充砲兵部隊,各軍設砲兵指揮部,直轄4個砲兵營。當時缺乏砲科軍官,遂抽調大批陸軍官校24期步兵科畢業軍官,至砲兵學校接受初級軍官班訓練改敘砲科軍官;並且因為新建砲兵部隊缺乏兵員,破天荒的特別在台南二王地區新建營舍,成立台南師管區砲兵第一團及砲兵第二團,各團設3個營9個連負責管理補充兵,團本部除正、副團長及一般參謀外,編制非常特殊,另設總教官室,區分為觀測、射擊指揮、通信、砲操等組,配置教官、助教負責授課訓練,除正常薪資外比照砲兵學校享有教官(助教)加給。那時候軍人待遇菲薄,少尉月薪台幣110元、中尉130元、上尉150元,但是教官加給台幣200元、助教加給台幣120元,可見當時的不正常現象,也可以說明當時政府對擴充砲兵部隊的重視,不惜違反常規。

教官來自各部隊或砲兵學校,助教則由陸軍官校25期畢業生授少尉官階,派60位至此新成立單位服務擔任助教。補充兵訓練3個月為1期,1年後,1955年擴充砲兵部隊任務完成, 台南師管區砲兵第一團及砲兵第二團解散,助教改分派至各軍砲兵部隊。此時再加上陸軍官校26期畢業生分發至部隊,各軍擴充砲兵部隊,編制上官兵已經大致足額完成。

第三軍砲兵指揮部轄4個砲兵營,618、619營裝備105公厘口徑榴彈砲,620、621營裝備155公厘口徑榴彈砲。1955年9月,筆者由台南師管區砲兵第一團改派在619砲兵營第二連服務。第三軍砲兵指揮部各砲兵營經過日常操練及2次火砲射擊訓練後,於1956年調住金門島擔負戍守任務,改稱為第八軍砲兵指揮部,郝柏村將軍擔任指揮官,各砲兵營番號不變。

1957年9月,金防部為統一事權,將金防部砲兵組、第八軍六八八砲指部合編成為金門防衛司令部砲兵指揮部,由軍砲兵指揮官郝柏村少將兼任,轄各砲兵營及600砲兵群。(郝柏村將軍於1958年8月7日調任第九師師長戍守小金門,金防部砲兵指揮官由王興詩少將接任)。

八二三砲戰

1956年9月筆者在砲兵學校初級軍官班訓練結業前,原屬部隊已調往金門駐防。結業後即前往金門第六一九砲兵營歸建。郝柏村將軍擔任軍砲兵指揮部指揮官,第六一九砲兵營由郝將軍直接指揮。初期擔任第二連連附職務,負責在夜間對廈門和大磴島之間的橋樑建築工程進行不定時的干擾射擊。後來移防到洋山村,改任第三連連附職務,監督構築火砲水泥掩體。很特別的是,副連長董玉玲較有經驗,卻被派到建造「柏村國民小學」施工隊當隊長,連長盧光義調營部作戰官,據說與督導建造「柏村國民小學」有關。原勤務連連長周純久上尉調為第三連連長。

連上的火砲掩體由連長派我率領各班班長及得力士兵等人,到正在構築火砲水泥掩體的陣地去見學,沒有施工藍圖,只口頭講述要點。所幸各班長都很能幹,施工方法由他們直接學習,我只負責記錄火砲掩體尺寸。當時連上裝備為105公厘口徑榴彈砲,奉命準備更換裝備為155公厘口徑榴彈砲,參觀見學的就是155公厘口徑榴彈砲陣地,因此工作並不困難。

那時候,金門防衛司令部正在構築中央公路水泥路面,各師及軍砲兵部隊各負責建造一間「國民小學」,命名為「柏村國民小學」、「多年國民小學」…等。於是聽到一些「謠言」,說是國防部核定每門火砲掩體800包水泥,金防部扣掉400包,營部又扣200包,發到連上只有200包。是真是假,不得而知。連上4門火砲,共領回800包水泥則是事實。連指揮所,通信班掩體,還要從其中勻支運用。

民國47年的八二三砲戰(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1958年的八二三砲戰。(取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火砲掩體構築完成後,副連長董玉玲上尉從「柏村國民小學施工隊」回到連上。他便督導各班士兵,挖掘地道,連結各砲掩體和指揮所,那種地道很窄小,只能讓一個人匍匐爬行。在砲戰很激烈的情況下,倒也發生過作用。

1958年8月23日傍晚,晚餐已經完畢,正在陣地附近活動。突然聽到砲彈爆炸聲,趕緊跑回指揮所。立即接到營部作戰官下達的反擊命令。前幾天已經分配過作戰任務,不用再重複,各砲就立即發射。砲戰初期,連上仍舊是105公厘口徑榴彈砲,陣地在靠近海邊的洋山村,射程只夠得上打到大磴島,對共軍產生的威脅不大,所以沒有受到對方「重視」。可是,更換為155公厘口徑榴彈砲之後,就被對方「提高待遇」了。

1958年11月1日,砲陣地被對方集中火力射擊,形容為落彈如雨,毫不為過。其中一發擊中指揮所門口走道,只聽見轟的一聲,一團漆黑中,破裂的彈片飛進指揮所,只聽到董玉玲上尉哼一聲,便聞到一股血腥混合煙硝的氣味,我人都快暈倒了。在那個窄小的指揮所中,共坐有連長,副連長,連附,及另2位士官,我任中尉連附職,與副連長董玉玲上尉並肩而坐,真正是生死之間,一線之隔。接著,連指導員趕來指揮所,派士兵扶我離開指揮所,由他處理董玉玲上尉遺體等事宜。後來指導員告知,當時我臉色蒼白,非常難看。如今時隔那麼樣的久遠,那種同僚傷亡的景象,以及血腥混合煙硝的氣味,似乎仍然在腦海中難於遺忘。

1958年底,部隊準備換防的時候,接防部隊先遣人員副連長及各砲長抵達的第2天,不知道是否對岸得到情報,用隆重的「軍禮」歡送。那一次的震撼教育,可以用「地動天搖」來形容。對方使用延遲爆炸引信,使砲彈進入地下後再爆炸。好幾發擊中指揮所附近,弄得指揮所好像在船上,有時會搖搖晃晃。共軍很明顯的想一舉摧毀我們。因為每次砲戰前一天,營作戰官都會下達指令,火砲的射擊方向就已經定位,在砲戰時一聲令下,就只管發射或停止。因此火砲掩體的射口都用沙包封閉得很小,幾乎只露出砲管。很奇怪哩!

那天竟然會有1門火砲的砲管被擊中,一發砲彈溜進掩體。更奇怪的是竟沒有爆炸!只有一位弟兄被水泥碎粒擦傷,稍微包紮就無大礙。大概是蒼天庇佑,不應該被「共匪」趕盡殺絕。真是奇蹟!

再過一天的黃昏時刻,部隊到了料羅灣,上了船,出了外海後,我才放下緊張的心,覺得可以安全的回到台灣了。

現在可能很多人都不記得「八二三砲戰」當天,曾經發生金門防衛司令部3位副司令官同時殉職的事情了。依據披露的報導,他們是在金門太武山戰備坑道出口的人工湖「水上餐廳」殉職的。假如中共的情報更精準些,砲戰延後幾分鐘,等待司令官胡璉和國防部長俞大維先生,都已經進入「水上餐廳」就座,歷史就可能不是這樣寫了。

胡璉將軍。(取自維基百科)
胡璉將軍。(取自維基百科)

依據火砲彈道軌跡理論,從「水上餐廳」作為彈著點,向後倒推,越過太武山,反推算出來的發射地點,似乎找不到對岸的火砲陣地位置。因此很多人懷疑那不是砲彈。也許往後機密文件能夠解除機密時,將可發現真實的狀況。

另外在一些宣傳方面,砲戰期間共軍向金門發射砲彈總共多少,本人職務低,所知不多,不敢妄言。唯有關宣傳「共匪」殘暴,濫射民房一節,可能有些誇大之詞,轉移目標之嫌。何以這樣說呢?現在就我所知作一說明:砲兵619營所屬有3個砲兵連,營部連及勤務連。每個砲兵連配4門火砲。當時的佈署是,營部,營部連,勤務連,及第一連,佈署在太武山下很隱蔽安全的地點,第二連及第三連佈署在靠海邊洋山村後面山坡地上。2個連共有8門火砲,幾乎一線排開。2個連的伙房及炊事班人員都借住民房。這樣說吧!若誇張一點的話,火砲和民房混雜在一起,不算太超過啦!再精準的火砲射擊,都可能有一些偏差,因為火砲陣地距離民房不遠,彈著點落在民房,幾乎是無可避免之結果。第三連的伙房就曾經被擊中過1次,那一頓晚餐,別具風格。除了有沙石以外,還有火藥味道。

*作者為陸軍前第十四師小兵、退役上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