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若三接案自始執行至今,政府是否符合正當行政程序,要如何補救,也沒有深入辯論,較像是各說各話。因此,須由第二個層次,也就是「政府如何跟民間社會溝通」來分析。
「政府如何跟民間社會溝通」,由哈伯瑪斯的理論觀點來看,就是一向都沒有理性溝通,而是政治系統時常獨尊經濟效益,單方面輸出規範來宰制民間社會,也就是所謂的「生活世界被系統殖民」。而哈伯瑪斯之所以倡議溝通理性,主張民間有平等權力參與政策溝通,就是要破除此等宰制以及避免各種社會亂象。(按此文所述哈伯瑪斯對公投態度的部分不甚正確,參見林立《哈伯瑪斯的法律哲學》)
以三接來說,現在的社會成本,也就是2018年政治系統硬推環評的後遺症。
雖然今年以來,政府開始宣稱三接是環境與環境之間的價值選擇,不過政府也同步標榜綠能轉型帶來的產值,並把三接大潭方案視為綠能轉型目標不可或缺的一環,應可視為政府已偷渡經濟效益來支持三接大潭方案。其次,前揭「對焦會議」至今,由網路言論,以及政府說詞看來,似乎多數人是沒有理解到「對焦會議」所釐清的重點 ,抄錄如下:
828如果我選了藻礁,台灣就會缺電嗎?
⭕:不會喔!並不會因此陷入黑暗
2️⃣:828 如果我選了藻礁,空汙就會更嚴重嗎?
⭕:不會變嚴重,只是改善的進程會變慢
3️⃣:828 如果我選擇蓋三接,藻礁就會滅絕嗎?
⭕:不會喔!
4️⃣:既然如此,選哪個還有差嗎?
⭕:有!關鍵在於 #時間
5️⃣:如果我選了藻礁,少的電可以用核電補上嗎?
⭕:選藻礁不等於選核電喔!
6️⃣:除了公投,我們還能做什麼?
⭕:當個有意識的選民 & 從現在開始節電
延伸節目文:文字摘要整理
暫且不論上揭釐清的重點是否被多數民眾理解或接受,截至4月24日,政府似乎沒有打算把這些已釐清的部分廣為宣傳以促進社會溝通,也沒有對未釐清的部分拿出更多闡釋。例如,倫理正確性的部分,拖延減碳期程,或是用其他減碳手段彌補的話,到底對社會的損失以及嚴重性在哪裡?理由何在?證據何在?(假設2050碳中和變成2060碳中和)
至於支持三接公投版本倫理正確性的部份,這應該是政府職責去跟民間社會解釋,而不是找民間團體代勞。
4月22日地球日,部分環團拜訪總統後(應該只有提供建言,而沒有哈伯瑪斯所說的各方互相辯論質疑四個面向以趨近新的共識,因此4月22日的拜會也沒有符合溝通理性與否的問題),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回應「如果心胸開放,或許心情也就不會那麼沉重了」。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強調「今天的會議不是跟環團沒共識,是跟潘忠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