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29年以來,在奧斯卡全部24個類別的獎項當中,平均每100個獲提名者當中只有3個來自亞洲。
不過,在最主要的9個類別(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最佳國際電影、最佳動畫長片、最佳導演、最佳紀錄片和最佳電影)當中,進入21世紀之後,亞洲電影人的認受性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在2000年之後至今,亞洲人在這九個大獎項當中的提名數字比此前的數十年翻了一倍。2000年上映的焦點華語電影《臥虎藏龍》(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獲得九個大獎當中的三項提名——最佳電影、最佳導演和最佳國際電影(前稱最佳外語片);《寄生上流》在2020年是競逐同樣的三個獎項;至《遊牧人生》,則是最佳電影、最佳導演和最佳女主角。
這些亞洲人贏得過奧斯卡
趙婷是奧斯卡歷史上第四個獲提名最佳導演的亞洲人。在她之前,最早獲得這項提名的是1966年的日本導演敕使河原宏(《沙丘之女》);之後,《亂》的導演黑澤明(1986年)、《臥虎藏龍》的李安(2001年)和《寄生上流》的奉俊昊(2020年)均競逐過奧斯卡最佳導演。
在最佳女配角獎項上,同樣有過四個亞洲演員曾獲提名。在今年憑《夢想之地》(Minari)得獎的尹汝貞之前,就有伊朗演員索瑞·安達斯魯(Shohreh Aghdashloo)以及兩名日本演員梅木三吉和菊地凜子獲得提名。
在奧斯卡九個大獎項當中最早得獎的亞洲人是梅木三吉,她在1958年憑借與影星馬龍·白蘭度(Malone Brando)合作的《櫻花戀》(Sayonara)奪得最佳女配角。之後,亞洲演員在這個獎項上沉寂了超過60年,直至周日(4月25日)晚上韓國演員尹汝貞在葛倫·克羅斯(Glenn Close)和薇拉·戴維斯(Viola Davis)等著名影人的競逐中成為最佳女配角。
未來更可期?
如今,「多元性」已然成為好萊塢的新關鍵詞,在即將實行的奧斯卡新評獎規則當中還明確包含了與多元性有關的規定。這樣,我們肯定會在未來見到更多的亞洲人登上奧斯卡最高領獎台嗎?
影評人表示,雖然從長遠來說,的確有樂觀的理由,但是有些屏障並不會在短期內消失。
「如果現實一點看……它其實是一門生意,」朗天向BBC表示。
「比如,我們可以讓多少亞洲電影在美國公映?」他說,「不單只在電影節放映,而是公映——這很重要。」
朗天說,由於好萊塢電影產業的結構使然,亞洲電影要進入西方視野,更多仍然是藝術片而不是商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