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貿易,梅克爾也提及其他領域的合作:「不過,合作的範圍已經越來越廣,這個範圍從外交政策、到如何監管與解決世界上的某些衝突、再到氣候保護與健康。」梅克爾也強調,在遏制疫情一事上,中德也能扮演重要角色,比如加快疫苗產製的腳步。
當場提人權議題 梅克爾不再沈默?
除了貿易、對抗傳染病與保護氣候外,梅克爾也提及人權議題,而這是過往少見的舉措。她在會議一開始便明言,夥伴關係也應包含「能夠提到重要議題,並且開誠布公地談。」並且提到香港作為例子。
梅克爾直接對著中國總理李克強說,她希望「我們能夠盡快再次重啟人權對話」,李克強回應:「在一些問題上,中國與德國有不同觀點。這是一個客觀事實。」
長期以來批評「中德磋商只不過是為中國舉辦的一場公關表演」的人,可不只爭取人權的異議份子;事實上,就連研究中國政策的專家們也抱持相同觀點。其原因在於,一旦談及較困難的議題,中國的領導階層便乾脆當成沒聽見,因此雙方在這些議題上幾無對話空間。
在過去,以梅克爾為首的德國政府確實會提及這些令中國不快的議題,但是並不以公開方式進行。這或許也導致梅克爾一向被認為「親中」,除了在政策上促進與中國的經貿往來以外,梅克爾本人也多次訪問中國。事實上,在她擔任總理的16年間,除了歐洲國家以外,中國是她去得最頻繁的國家。然而,透過這種所謂「沈默外交」所帶來的模糊空間,梅克爾確實達成了某些成就,比方說讓藝術家艾未未和劉曉波的遺孀劉霞順利離開中國。
人權議題談不攏,中德雙方態度皆漸趨強硬
《日報》認為,近來中德雙方態度皆漸趨強硬。今年3月,歐盟在30多年來首度對中國官員實施制裁,理由是他們遭指控侵害新疆維吾爾族的人權。對此,北京政府的回應是將10名歐洲政治人物與4個組織放到「黑名單」中,其中包含綠黨在歐洲議會的議員布提克法(Reinhard Bütikofer)以及歐洲最大中國研究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所」(Merics)。
在本屆中德磋商中,雙方延續了這樣的張力,因此梅克爾當面提及人權議題似乎並不那麼令人意外,《南德意志報》(SZ)指出,根據代表團透露,外長馬斯也提及了新疆問題。《南德意志報》直接以〈中國警告德國不要干預〉(China warnt Deutschland vor Einmischung)為題撰文,描述李克強要求梅克爾不要進一步以侵犯人權批評中國。
《中歐投資協定》將成問題?
在此情形下,中歐雙方趕在德國輪值歐盟主席卸任前推進的《中歐投資協定》,或將繼續懸宕。梅克爾曾強調,《中歐投資協定》的成果對她而言非常重要。過去,中國常被指控不停自我擴張,但是卻以各種方式讓外資難以進入其本國市場。因此梅克爾曾表示,《中歐投資協定》將會是中德雙方建立「透明關係」的基石,唯有在此透明關係之上,中德方能彼此開放市場、保障權益。
對此,李克強承諾:「中國將繼續開放,並且將一步一步轉換成新的措施,讓全世界的企業都能獲利,其中當然包含德國。」並表示,在全球保護主義越發明顯的情勢下,德國與中國應該要「作為開放、互利、共贏的好例子」。顯然,李克強在此暗示了美中之間的緊張關係,如前所述,在新任總統拜登的領導下,美國在對中政策上維持川普時期的對抗方針,但同時積極地尋求國際盟友支持。
在此局勢下,歐盟的態度自然扮演舉足輕重角色。如德國政府歐美關係協調員拜耳(Peter Beyer)於其在《時代週報》〈我們需要一個橫跨大西洋的對中戰略〉(Wir brauchen eine atlantische China-Strategie)文中所提及的,歐盟必須釐清自身利益以因應未來可能的中美關係。歐洲國家領導人如何在不與中國脫鉤的前提下,維護人權、自由、民主等核心價值,或許是當代的重要考驗。
China warnt Deutschland vor Einmischung – SZ https://t.co/4UhSJYtrsW
— Sense Hofstede (@sehof) April 29,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