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婷觀點:台灣正成為下一個烏克蘭

2021-05-05 06:30

? 人氣

如此結構在後蘇聯國家並非特例,而烏克蘭獨立之初,親歐與親俄兩派尚能共處,彼時總統大選的主打議題多為「共產黨威脅論」、「紅色復仇」等黨爭論述,雖已漸有負面選戰味道,卻還未涉國族議題。然而2000年之後,左翼當道的年代遠去,政客們終於挑上了民間長年的親歐與親俄裂痕,以「形塑烏克蘭主體」為由,大行反俄文化政策,同時鬥爭親俄派對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21年4月,俄羅斯海軍巡弋黑海,並以軍演威脅烏克蘭(AP)
2021年4月,俄羅斯海軍巡弋黑海,並以軍演威脅烏克蘭。(AP)

在政治菁英風行草偃下,民間的分裂愈發嚴重,以至在2004年總統大選後,爆發了受西方高度讚譽的「橙色革命」:被視作親俄派的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雖一度勝選,卻只能在全國示威壓力下,乖乖接受重選命運,最終敗給強烈反俄的尤申科(Viktor Yushchenko)。而2014年的親歐全國暴力示威,更引發俄羅斯以保護海外僑民為由,出兵收回俄羅斯人聚居的克里米亞,烏東的親俄烏克蘭人亦走上武裝獨立進程,這才會有今日的分裂烏克蘭。

而台灣認同的分裂概況雖與烏克蘭有異,卻流淌著類似的憤怒。早年國民黨執政時,教科書雖未有「一邊一國」論述,卻已在「漢賊不兩立」、「國共之爭」的框架下,將內戰的傷痕制度化。而後伴隨民主化進程,民進黨等新政治勢力崛起,在與國民黨奪權的過程中,「台灣人的悲情」成為其主打標語,李登輝的十二年「本土化」、「去中國化」進程,亦成所謂「台灣國族書寫」的新主流。

2014年的反服貿運動,便為台灣社會「反中」崛起的經典案例。彼時學生以反黑箱為由佔領立法院、進攻行政院,踐踏法治與民主,卻能獲得社會與朝野部分菁英支持,乃是因為人們心知肚明,這是一場赤裸裸的「反中」行動。但凡打出這般旗幟,則所要規則皆要為其讓位,正如2004年的烏克蘭示威者雖以「選舉舞弊」為由反對亞努科維奇勝選,但瀰漫在街頭的真實煙硝,都是反俄的憤怒般。

當「民主」凌駕民生

而當反俄、反中已成烏克蘭與台灣社會主流,政治菁英也只能配合演出,在選票面前屈膝,異見者若非被迫出走,如烏東的親俄武裝,就是被迫調整策略與原地泡沫化,也如國民黨的「是否堅持九二共識」之辯,以及新黨的路線之爭與裂解。

而在認同之爭同選戰高度掛勾後,便注定了烏克蘭與台灣要重複「民主」凌駕民生的惡性循環。首先,烏克蘭與台灣的政治菁英屢現玩火行為,置人民性命於不顧。人們總理想性地假設小國能採行避險政策,在強國之間左右逢源,但烏克蘭與台灣恰恰是兩大反例。在美俄交惡的背景下,烏克蘭往往更加反俄,而不會為求平衡而與俄羅斯親善;正如中美交惡的當口,台灣也往往配合美國起舞,而不會想到對中國伸出橄欖枝。因此會有澤倫斯基對烏東的挑釁,以及台灣在2020年川普(Donald Trump)執政末期,高調配合所謂「刺蝟島」的舉措。

本篇文章共 15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780

喜歡這篇文章嗎?

劉燕婷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