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祥觀點:搞曖昧才是台灣最佳策略

2021-05-12 07:00

? 人氣

從美國主事官員口徑一致,不放棄戰略模糊政策,可以確信拜登政府拋棄戰略模糊而走向戰略清晰的可能性極低,頂多從一邊(戰略模糊)往另一邊(戰略清晰)稍微挪動,少一點模糊而多一點清晰。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美國總統拜登28日晚間發表國會聯席演說。(美聯社)
作者認為,可以確信拜登政府拋棄戰略模糊而走向戰略清晰的可能性極低。(美聯社)

依照國際問題專家陳一新教授的分析,美國採戰略模糊政策好處多多,至少有五個方面:在戰略模糊之下,美國對台灣就有必要採取兩手策略,一方面讓台灣感受到美國對台灣的友好與善意,一方面也讓台灣知道不能完全依賴美國,而必須加強戰備與軍備並多採購美國的武器。其次,一方面讓台灣感受到美國不會在台海衝突時袖手旁觀,另一方面又沒有明確的安全承諾,促使台灣不得不與中國大陸改善關係。另外,美國不必冒著與中國決裂的危險,且可與大陸針對雙方都能接受的議題進行對話與談判。美中兩國還有可能一方面不讓敵意變成「零和遊戲」,一方面以理性平和的態度坐在談判桌上磋商出一套避戰、避險、查證與檢驗的機制。最後,台灣最大的問題就是很少人相信中國會對台動武,一旦中國對台用兵,台灣絕大多數人民都相信美國會出兵馳援,美國需要在「反中」立場強烈,但卻預留迴旋空間,在「友台」上則曖昧不清,讓兩岸都摸不準美國的真正意向。這個分析切中要害。概括而言,我們可將這個政策定位為「建設性的戰略模糊」,也就是透過戰略模糊政策的運用積極追求多方面的目標。

美國戰略模糊政策確實產生多方面的正面效應。台灣實應考慮師法美國,在美中台三角戰略關係上採取戰略模糊政策,於美中之間搞曖昧,而不要繼續戰略清晰,對美國一面倒,將親美反中政策一路走到底。另一方面,是否也不要再一刀切,對美國全方位友好,對中國大陸則想方方面面敵對到底?在馬英九當政時代,大體上遵循親美和陸路線,並沒有現行近乎親美反中的戰略清晰政策。當然,那時候美國並未與中國進行戰略對抗,台灣完全沒有必要選邊站,現在則是兩強交惡,對抗多於競爭更多於合作,所以台灣遊走與兩強之間的空間大為縮小,更沒有採取等距或是平衡戰略的餘地。不過,從戰略清晰往戰略模糊略為移動,空間還是有的,而且預期可在趨吉避凶上有所斬獲。

比如,對美國不再那麼百依百順,在某些問題上保持自主立場,不接受美國將其意志強加於台灣身上;另外在政治與安全事務上固然難以違逆美國意旨,但經貿與投資領域中與中國大陸關係更緊密,可以不必配合美國倡議的供應鏈脫鉤、去中國化或是重建產業鏈之類的政策。總的來講,親美反中路線可否從百分百調為八二開甚至七三開?至於對中國大陸,固然無法接受一國兩制式的統一,但截然對立終究會擴大矛盾與敵對,有鑑於此,某些政策上與言詞上是否可以降低敵對性?另一關鍵性問題是能否在兩岸官方交流基礎的九二共識問題上多移動一點腳步,尋求恢復協商的可能性。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