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元旦,上海的醫院裡,27個嬰兒來到世間。而在1990年元旦,這個數字則是2784。也就是說,上海2021年元旦新生兒數量僅為31年前的1%。
北京市衛健委信息中心4月9日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北京市2020年戶籍人口出生數量僅有約10萬人,比2019年的13.2萬下降了24.3%,創下了十年來的新低。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傑華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分析說:「總體來說,80後90後這一代人,也就是生育主體,他們的觀念發生了改變,不想生太多。他們的人生目標不是生孩子。他們更注重職業發展和滿足個人需要,選擇性在變化。另外,育齡婦女數量和比例在下降,再加上晚婚晚育,造成中國的生育率持續下滑。」
30歲的盧熹從老家山西來到北京生活已經8年,是一名堅定的不育主義者。原因很簡單:不喜歡孩子。盧熹告訴美國之音記者說:「從小就不喜歡孩子,初中時候就決定不要孩子,家裡其他人也沒有很喜歡,帶孩子玩什麼的都只是為了維持基本的責任感。」
三十歲從中國傳統來看已經是高齡婚育年齡,但是盧熹並不覺得自己是異類:「周圍朋友們有孩子的並不多,很多都養貓,我的大學室友們都沒有孩子,我也沒有壓力。」 唯一煩心的時候是父母親戚的催促,但是她表示決心不會動搖,並且和好朋友討論過將來共同養老的打算。追劇、旅遊、養貓、談戀愛,她覺得自己的人生足夠充實。
儘管自己並不關心政府是否採取任何措施來解決人口下降的問題,盧熹還是認為女性權益的提升是關鍵:「我覺得只有政府更注重女性權益,減少生育成本公司承擔的部分,從而降低在女性在職場受到的歧視,才能緩解低生育率的現象。這還包括男女同生育假,同時注重教育男性在家庭中承擔更多責任。」
沉重的經濟壓力讓現代年輕人生育願望屢創新低
在中國不少育兒網站和論壇裡,「碎鈔機」和「吞金獸」是兩個經常被提起的形容生兒育女花銷甚高的代名詞。從產檢到生產,再從出生到上學,孩子成長的任何階段,父母都要花費大量的金錢。來自蘇寧金融研究院消費金融研究中心2020年12月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稱,在全國養娃成本最高的10座城市裡,排名最高的北、上、深、廣均在200萬元以上,就連排名第10的長春也要121.5萬元。除此之外,一二線城市高昂的房價以及醫療養老的支出都是人們不想生娃的壓力之源。
42歲的北京姑娘張楠楓供職於北京一家日企,結婚十年的她在不要孩子的問題上和丈夫意見一致,因為不想降低生活質量,也沒有信心能養育好下一代。梁文怡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38歲之前她和丈夫還會受到父母的催促,總以「順其自然」應付過去,現在父母也不再過問了。「有時候也會考慮老無所依的情況,不過時代在發展,以後的情況誰知道呢,過好當下吧。可能是周圍也有不生的朋友,所以沒感覺到任何壓力。當別人談論由於父母帶孩子產生的矛盾和爭吵,由於輔導孩子功課產生的苦惱等等,還挺慶幸沒要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