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年觀點:正視台灣出口市場結構的變化

2021-05-13 05:50

? 人氣

目前台灣有八成以上的出口產品屬於中間產品,最終端消費產品則占不到兩成。作者認為,未來除了掌握全球供應鏈重組,鞏固台灣中間產品的地位外;也應打造自有品牌,朝向消費性產品端發展。(取自StockSnap@pixabay)

目前台灣有八成以上的出口產品屬於中間產品,最終端消費產品則占不到兩成。作者認為,未來除了掌握全球供應鏈重組,鞏固台灣中間產品的地位外;也應打造自有品牌,朝向消費性產品端發展。(取自StockSnap@pixabay)

今年第一季台灣出口金額達到979億美元,創單季歷史新高,較去年同期成長近1/4。出口暢旺是帶動台灣經濟成長主要因素,然而在成長的背後,我們也必須注意出口結構的改變。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台灣出口趨勢的變化,可以歸納為更集中在中國市場,電子資訊類產品重要性大增,以及出口更集中在中間產品等三大特性。

在2021第一季,台灣對中國大陸(含香港)出口為42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35.6%,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占總出口比重也來到42.9%。由於中國大陸率先由新冠肺炎脫困,內需市場成長;再加上許多中國大陸企業為了因應綿延不斷美國的制裁,在擔憂供應鍵被阻絶情況下,增加預防性採購,也使得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特別是電子資訊類產品大幅成長。

其他國家對中國大陸出口也有明顯成長,以對中國大陸制裁最為嚴厲的美國為例,2021年第一季出口較去年同期成長70%,是全球對中國大陸出口成長最快的國家。顯見美國雖然亟欲生產與中國大陸脫鉤,供應鏈與中國大陸分道揚鑣,但仍離不開中國大陸市場。

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暢旺除了電子資訊產業之外,也遍及其他產業。其中非金屬製品、金屬製品、以及光學及精密儀器,台灣出口更有一半以上集中到中國大陸。

台灣對大陸出口的比重占總出口比重,在2000年約為24%,2008年上升到39%,之後大致維持在40%,2017年達到41%,2020年達到43.9%的歷史新高。雖然台灣對大陸政策時有變化,兩岸關係也起伏不定,但顯然是市場機能主導貿易走向。

台灣對中國大陸的貿易,早先是由投資所帶動,過去台灣海外投資約有八成集中在大陸,也帶動了台灣對中國大陸的出口;近年來由於中國大陸投資環境惡化,以及美中貿易戰的影響下,台灣對大陸投資銳減,占海外總投資比重也降到三成左右,投資帶動貿易重要性大減。中國大陸扮演世界工廠的角色弱化,加工貿易將漸轉變為內需市場驅動,基於此,台灣未來應有效掌握中國內需市場的商機。

台灣出口更加集中在電子資訊類產品,2011年電子資訊類產品占台灣總出口的比重約為36%;在2021年第一季,已經上升到51%。特別是對中國大陸電子資訊產品出口占對中國大陸出口比重高達64%,高於其他主要國家。

出口不但更為集中在電子資訊產品,此類產品出口成長率也遠高於非電子資訊類產品。而且由於電子資訊類產品大多已經是零關稅,非電子資訊產品關稅仍偏高,在未來台灣建構自由貿易協定(FTA)仍困難重重,需注意出口表現會更加兩極化。特別是在未來巨型FTA,例如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陸續到位,甚至可能增加新會員下,非電子資訊產品所面對的關稅劣勢會更加明顯。也應針對這些面臨瓶頸的產業,提供更多的政策協助。

台灣出口集中在中間產品是另一特色,目前台灣也有八成以上的出口產品是屬於中間產品,10年間比重提高了約一成,最終端消費產品則占不到兩成。未來除了掌握全球供應鏈重組,鞏固台灣中間產品的地位外;也應打造自有品牌,朝向消費性產品端發展,使台灣出口結構更加完整。

*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