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風電的猛暴與極限

2021-06-08 05:40

? 人氣

附件 3,2020年初全球風電裝置增長量各國占比。(胡僑華提供)
附件 3,2020年初全球風電裝置增長量各國占比。(胡僑華提供)

但根據GWEC的報告,以目前風電增長的速度來看,仍不能滿足在2050年達成全球「淨零排」的需求,並預估在未來的十年,全球風電的裝置必須以目前的三倍速增長,才能實現上述淨零排的目標,從而避免氣候變異所造成的災難。讀者請不要誤解這是要單靠風電去中和全球每年排放380億噸的CO2,全球的碳排放要靠風電、光電、水力發電、核電、碳捕集利用及儲存、開發氫能乃至核融合、碳交易、收碳稅、植樹造林、增加森林覆蓋、智慧節電建築、燃油動力的法律限期…等各種方法去中和,每種方法都要分攤一個中和貢獻度的「量」,這裡所指風電應以三倍速增長,才能實現其應貢獻的「量」。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GWEC首席執行長Ben Backwell 表示,世界各國都意識到我們應對氣候變異的時間有限,因此許多國家也承諾並宣布碳中和的進程,根據當前的市場預測,未來5年應有469GW新增風電裝置量。然而如果想實現《巴黎協約》 2゚C的上限,2025年之前每年至少需要新增180GW裝置量,這呈現我們目前的風電進展速度 計有每年達86GW的缺口,若欲在2050年之前達成碳中和的目標,自2030年之後,風電的進展必須進一步提速,即每年新增量應達到280GW,若未來幾年內,每年留下的缺口越多,以後需要克服的困難度也越大。

得益於技術創新和規模效應 (Economies of scale),全球風電市場在過去十年幾乎翻了一番,成為最具成本競爭力和韌性的電力來源之一,中國風電的主官認為,中國的風電裝置量能夠達到全球領先水平,主要是因為目前可以做到平價上網,在不考慮外部性成本的情況下,經濟成本相對於火電是十分具有競爭力的。台灣因土地有限,風電成長主要依賴離岸風場的開發,如今大部分是由國外獲得遴選的廠商所供應,每度單價高達5.4元上下,這與煤或氣等火電成本相較,無論技術含金量或進度失算量都由全民買單,實在令人扼腕嘆息!

GWEC呼籲政策的制定者必須採取真正的《氣候緊急狀況》方法以加快速度,應可供台灣當局好好思量,其要點有三項:

1 消除繁文縟節,改革行政結構,以加快和簡化項目的許可。

2 大幅增加對電網、港口和其它基礎建設的投資,以增進風電裝設量。

3 重新改造能源市場,以確保可以解決汙染燃料的真實社會成本,並向基於可再生能源系統的快速過渡。

GWEC對未來2021~2025五年全球風電市場的新增GW裝置量〔新增 (陸域/離岸)〕推估分列如下: 87.5 (76.3/11.2)、81.1 (73.4/7.7)、90.5 (77.4/13.1)、98 (83.7/14.3)、112.2 (88.3/23.9),這顯然對每年應新增風電180GW,以實現《巴黎協定》溫升2゚C的的極限值,相差逾倍。世界的步調已落後,而台灣更是殿尾,政策制定者戮力廢除了核電,但是20%可再生能源的進展卻無力趕上,在匆忙的決策狀況下訂出50% 的氣電仍屬石化排碳能源,眼看其進展也必然落後,只好依賴火電繼續支撐大局,一錯再錯的結果不但賠了除碳的國際規律;也賠了不缺電的大神話;進一步將更賠了巨大的健康、社會與建設成本。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