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華政策的新共識?
美國國內包括政界、知識界和公共輿論在中國的立場上,已經形成了高度的共識,即在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的領導下,中國的威權主義模式正在給美國構成自二戰以來最嚴峻的挑戰和威脅。
曾兩度參選美國總統的資深聯邦參議員桑德斯(Bernie Sanders)最近在美國知名的《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雜誌上發表文章,呼籲美國不要發動一場針對中國的「新冷戰」,而應專注於自身。他表示,美國對中國的看法在過去20年裡,也就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20年裡,從過於樂觀的一個極端轉向過於鷹派的另一個極端,而這種快速形成的共識,即將美中關係視為一場「零和的經濟和軍事斗爭」是「令人不安和危險的」。
布魯金斯學會(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外交政策高級研究員、曾在歐巴馬政府國家安全委員會任職的何瑞恩(Ryan Hass)也持類似的觀點。他對美國之音說:「我確實同意(對華政策的)鐘擺曾擺得很遠。而我不認為它現在已經回到了它自然的位置上,所以我預計鐘擺還會在某個時候向中心回擺。
何瑞恩是《更加強大:在相互競爭的時代調整美國的中國戰略》(Stronger: Adapting America’s China Strategy in an Age of Competitive Interdependence)一書的作者。他認為,美國憑借自身的強大實力和優勢仍能在與中國的長期競爭中佔據上風,包括美國有友好的鄰國,相對良好的人口結構,世界上最廣泛的聯盟網絡,創新文化,高效的資本市場,能源和糧食安全,以及彈性和適應性強的政治機構。他表示,中國不具備上述有任何一點優勢。
「我們應該專注於培養我們自己的優勢,如果我們這樣做,我認為我們會沒有問題。」他說,「歸根結底,我們是在與中國進行長期競爭,以證明哪種社會經濟和治理模式最能釋放其人民的才能並激發應對全球挑戰的努力。美國越能證明它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並激發應對全球挑戰的努力,我們的地位就越強,因為威望最終將來自於表現。而表現最好的體制將是處於更強地位的體制。」
沿著川普的對華路線走下去?
但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的葛萊儀則認為,美國對中國的認知不是變得太快,而是太慢。她也認為,美國應制定更為有效的戰略。
她說:「我想說的是,這是一個太過於漸進的變化。而且確實早該如此,因為來自中國的一些挑戰真正開始於10多年前。而中國對其鄰國的強硬姿態肯定是在十多年前開始的。而我們只是看到了這種加速。我認為美國的反應實際上是太慢了,而且不夠充分。因此,我認為現在是美國制定一個更有效的戰略來影響中國政策和中國行為的正確時機,不是為了遏制中國的崛起,而是為了保護我們自己的利益,並說服中國,它走錯了路,它所追求的政策不符合它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