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太平輪,這則幾乎被遺忘的一九四九庶民苦難史,近年來慢慢獲得更多的注意。二○○四年,我和一些朋友共同推動《尋找太平輪》紀錄片掀起塵封記憶、長天傳播《驚濤.太平輪》紀錄片展開歷史解碼的大膽嘗試──當然,中間還有相關文學著作的出版──到今年商業電影《太平輪》以永恆的愛情故事面貌問世;這個進程,讓太平輪和那個大時代裡微塵眾的小歷史,逐漸浮出了歷史的水面,重新進入當事人群的視野。作為一族群運動工作者的立場,我對這樣的變化與累積感到欣喜。
二○○四年,我剛卸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祕職務,承民進黨副秘書長李應元先生之邀,進入中央黨部擔任族群部主任。當時,「三一九事件」以來的族群對立氣氛猶濃厚,就職後思考了一時間,我決定以「聆聽」作為任務定位的關鍵字,意謂藉由相互聆聽,促進族群之間的相互理解。當時的情境下,不可能急著直接推動所謂「大和解」之類族群間積極關係的活動。我認為,穿越族群歷史經驗的能力是我們公民文化中極欠缺的素養,而聆聽對方的記憶,是族群關係的基礎工程。
當年,我在客委會的同事張典婉小姐曾提起她父母親當年乘太平輪返台,在此之前我雖曾陸續聽聞一些隱約的太平輪片段,但典婉切身具體的述說畢竟深刻動人,甚至,還有點驚人聳動。因那都是不曾在課本上教過、大眾媒體上聽過的「內幕」。這種「原來如此」的發現經驗,讓我決定以太平輪作為「聆聽系列」計畫的起點。
在籌備太平輪口述歷史計畫時,我有機會接觸到丁雯靜、洪慧真合作的《一九四九大遷徙》,影像的動人力量,讓我們決定將計畫改成《尋找太平輪》紀錄片,並順利獲得我的長官破格的經費支持。拍攝過程,導演洪慧真、作家張典婉以文字與影像的二部合唱,在文獻不足徵的艱困下,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民進黨和鳳凰衛視合作的《尋找太平輪》紀錄片)
過去,我們的黨國式教育對這段歷史,基本上以「大陸淪陷、政府播遷來台」,寥寥數語帶過那段曾讓百萬人與生長的土地撕裂、飄散的驚心動魄,甚至連外省子弟對一九四九年前後的「新唐山過臺灣」故事都可能是陌生的,遑論其他本省人士。黨國壟斷的歷史記憶其實是一種真正的遺忘,遺忘了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的悲歡喜怒,遺忘了母親的暗夜哭泣,遺忘了孤兒的鄉愁與憾恨。如果我們讀的歷史,沒有人民的苦難,只有國家的苦難,那到底國家是什麼?人民是什麼?
因此,我認為太平輪的故事做為人民的遷台故事,可以讓曾經苦難的一群人民,撥開黨國歷史的迷霧,看到另一群人民的苦難。從這個起點出發,當年我們陸續推動了在《臺灣日報》的「認識臺灣眷村」系列報導,邀請凱道上的「國旗族」與民進黨工下午茶,與山西同鄉會合作「外省來台祖」口述歷史的青年參與調查,舉辦了「七一三澎湖事件」的首次公開紀念活動與紀念碑的立碑,在六張犁公墓追思那些永遠回不了家鄉的紅色青年……這些,都是航向臺灣的太平輪在沉沒與沉默一甲子之後的繼續航行與聆聽。
現在,《驚濤.太平輪》的拍攝與本書《太平輪:亂世傳奇真相》的出版,讓太平輪的航程繼續向前推進到一片新的海域,那船艏撥開海浪的聲音,你聆聽見了嗎?
*作者為前民進黨族群事務部主任。本文為《太平輪─亂世傳奇真相》推荐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