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煥發金馬獎軟實力

2013-12-05 17:12

? 人氣

終身成就獎頒給七十年代票房巨星甄珍,台下觀眾全都起立鼓掌,為這位從六十年代中後期崛起、七十年代前中期的玉女明星喝采。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最佳導演榮歸蔡明亮,他擊敗了執導《爸媽不在家》的新加坡新銳導演陳哲藝,以及《天注定》的中國大陸知名導演賈樟柯,執導功力再受肯定。他近年在國際影展獲獎無數,所執導的《郊遊》剛在今年威尼斯影展榮獲評審團大獎。李安表示﹕「《郊遊》是重量級電影,蔡明亮拿最佳導演沒話說。」

金馬獎自一九六二年創辦,為全世界第一個華語電影獎項,起初只是為促進台灣電影事業發展與肯定優秀電影人所舉辦的獎勵競賽。「金馬」二字取自於戰地金門、馬祖的頭一字組合而成,旨在鼓勵電影人效法前線戰士,努力開創新局,亦有「金字招牌」之意。

金馬獎不斷朝著開放的腳步前進,自第四十屆(二零零三年)起放寬片中只要有華語,皆可報名參賽;自第四十七屆起,進一步放寬「華人電影」參賽資格,影片工作人員中只要導演為華人,且其他主創人員中五位以上為華人,主要語言無需為華語也能角逐,例如第四十八屆最佳新導演、大馬籍的何蔚庭的得獎作品《台北星期天》即以菲律賓語為主。

台灣電影欲振乏力

在競爭激烈的華語電影世界,台灣電影顯得欲振乏力。李安說,台灣電影「氣虛了點」,可謂一語中的。台灣電影的問題是老生常談,如製作沒辦法工業化、停留在單打獨鬥局面等等。近幾年,《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艋舺》、《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等電影出現了高票房,給台灣電影帶來一線生機,使投資者重燃信心。

但台灣電影除了在資金、人才上面臨瓶頸之外,電影題材的選擇亦是難題。選擇本土化題材,往往讓海外市場受限;選擇華人市場,則面臨中國電影崛起的壓力。

電影畢竟是文化產業,和一國內部環境相關。台灣這幾年來經濟實力衰退,以往引以為傲的文化軟實力如果再不能振作,則金馬獎的盛宴上,熱烈的掌聲卻只能在頒獎給海外得獎者時響起,台灣之光恐將黯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