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不在家》導演陳哲藝:不怕「犯賤」的小子,成為金馬大贏家

2013-12-06 11:09

? 人氣

在標記著半世紀里程碑的金馬50盛會中,誰是這歷史時刻的最大贏家?沒有人想到,竟然是今年才29歲、來自新加坡的陳哲藝。他以首部長片作品《爸媽不在家》一口氣拿下最佳劇情片、最佳新導演、最佳原著劇本、最佳女配角4項大獎,擊敗蔡明亮、王家衛這些完全是大師級的前輩。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這個因為在頒獎台上大喜過望,而讓不少台灣觀眾看來顯得有些失態的「小子導演」,在他的團隊眼中,卻是個不折不扣的「魔鬼boss」,榮耀,得來並非僥倖。

陳哲藝對電影的記憶,從4歲第一次進戲院看的《末代皇帝》開始。不過,小時候,他其實更熱中於舞台劇演出,一直到讀書時念英國文學,發現自己討厭的莎士比亞,竟是劇場工作者的必修圭臬後,才跑去念電影。大三時拍攝第一部短片《G-23》,陳哲藝的老師、新加坡義安理工學院講師馮惠玲當時已對他印象深刻:「他有很強的信念要當上導演,要拍自己的故事;而且,他不只是想跟說而已,他真的做下去。」

果然,初試啼聲即嶄露頭角,2006年,陳哲藝與他的《G-23》參加了坎城影展「世界電影展映」(Tous les cinemas du monde)。3年後,他的另一支短片《阿嬤》在坎城影展的短片競賽中,奪下特別表揚獎。

電影路:不掉頭,不保留

即使在國際上大放異彩,陳哲藝回到家,仍然要面對新加坡相對貧瘠的電影土壤。1960年代前,新加坡曾是亞洲重要的電影製作中心,但隨著這個角色轉移到香港,1970年代後開始沒落,20年間幾乎完全沉寂。即使1990年代後,新加坡政府有所意識,開始舉辦電影節、成立新加坡電影委員會等透過政策復興,當地也有導演邱金海、梁智強等人崛起,但目前每年仍只有15~20部的產量。

在金融、法律才是主流生涯選項的新加坡,拍電影、搞藝術不但要面臨實質上的收入不穩定,心理上也不受肯定,更得反覆面對「這一行能帶來多少產值?」的質疑。陳哲藝就曾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忍不住自嘲:「拍電影的人都是犯賤。」

自嘲歸自嘲,他並沒有掉頭。除了跑到英國倫敦繼續攻讀電影,接下來,他把所有積蓄都投入短片拍攝,不斷挑戰自己的「犯賤」極限。

2011年的農曆除夕夜,陳哲藝永遠難忘。他當時已經結婚,在家中該發出壓歲錢了,但拿出120元新幣(約新台幣2,800元)後,發現戶頭中只剩下一塊兩毛半。那是他長大成人後,哭得最兇的一次,第一次自我懷疑:「我是不是該去找份朝九晚五的公務員工作?」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Cheers》159期, http://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4350

【本文由Cheers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張孝全:喜歡就去做,既然要做,就好好做

http://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4676

陳柏霖:勇敢跨出的每一步,都不會是冤枉路

http://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2776

梁朝偉:我是個非常害羞的人,才會去當演員

http://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2476

嚴長壽:挫折永遠都有,你要「跳出來」看世界

http://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2491

郎祖筠:跟別人比,永遠都有令你傷心的時候

http://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2506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Cheers雜誌網站》。http://www.cheers.com.tw/

※本文由Cheers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