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內閣會議7月13日通過2021年版《防衛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
針對台海情勢,若與去(2020)年的《白皮書》比較,今年的版本除了重覆「中國與台灣之間的總體軍事平衡,正在向有利於中國的方向轉變,差距可能逐年擴大」之外,還增加了下列的字句:「台灣局勢穩定對日本安全保障及國際社會穩定相當重要,日本有必要以前所未有的危機感,密切關注這一局勢。」我認為,新增的文字反映出日本外交戰略的一項重大調整,即從過去對中美的平衡政策,轉向對美國的逐步靠攏。
日本採平衡政策有長期的歷史背景。二戰後美日簽署安保條約,讓日本從美國獲取安全保障;而中國大陸的龐大市場,則提供日本巨大的經濟利益。地緣政治使日本的外交行為表現出高度敏感特質,尤其在面對中美關係變化之時。
台海危機搞不清柯林頓政府意向
例如,冷眼看待1971年7月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秘訪中國大陸,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也在1972年9月「趕搭巴士」與中共建交。1989年「天安門事件」後,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樹跟隨西方對中共進行經濟制裁,但海部卻是事後第一個訪問中國大陸的西方國家領袖。
地緣政治因素促使日本對周邊軍事形勢的變化特別敏感。1996年爆發台海危機時,整個日本社會陷入恐慌,據說時任日本首相的橋本龍太郎為此數日「徹夜未眠」。日本應是搞不清楚柯林頓(Bill Clinton)政府的真正意向,因為美國行政當局拒絕明確提供台灣強力的安全保證,如時任美國國防部長裴利(William Perry)被問到一旦台灣遭到攻擊,美國可能採取何種反應,他的回答竟然是「將視情況而定」。
日本擔心「處在狀況外」。明顯的是,日本視北韓為安全威脅的主要來源,但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與北韓領導人金正恩直接打交道的手法,就讓日本感覺成了「局外人」。
川普的諸多「退群」行動,更讓具右翼色彩的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不得不採現實主義路線,謀求改善與中共的關係。2018年10月,安倍成為7年來正式訪問中國大陸的日本首相;而習近平原打算在2020年4月對日進行國是訪問,最後因新冠疫情而推遲。
安倍不是以犧牲美日安全利益,做為改善中日關係的代價,而是強化與中共的經貿關係。中共已是日本的最大貿易夥伴,且根據中國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2020年在全球貿易受新冠疫情衝擊出現萎縮的情況下,中日貿易還能逆勢增長,進出口貿易總額同成長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