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台灣真理部的誕生

2021-07-22 06:00

? 人氣

目前台灣的政治大部分的政黨及政治人物,選舉時最常將意識形態作為選舉時的武器。(資料照,顏麟宇攝)

目前台灣的政治大部分的政黨及政治人物,選舉時最常將意識形態作為選舉時的武器。(資料照,顏麟宇攝)

「謊言的代價是什麼?並不是我們會錯把謊言當成真實,真正危險的是,如果我們聽了太多謊言,就再也認不清現實。」節錄自影集《核爆家園》。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台灣在這二十幾年來歷經了:李登輝政府的廢省、陳水扁政府的立法院席次減半、馬英九政府的五都直轄等等……,每項改革皆看似台灣的民主進化史,卻無一不是在集中權力,且集中的權利都進了行政權的口袋中。換句話說,政府正慢慢的在變成巨獸,集權走到後面便理所當然地成了極權。

極權皆以集權為開端

極權皆以集權為開端,極權皆以掌握宣傳為要務,然後藉由宣傳機器,不斷宣傳自己代表民意,使自己代表政治正確為其主要目的。

近代的權利集中過程對台灣產生了如下的負面影響:

其一,便是立法院席次減半,使得多黨政治沒有空間產生,沒有形塑的空間與時間,極其容易形成兩黨政治。席次少就如同光譜變窄了。容易形成兩極化的意識形態之爭。就算小黨出頭,為了在意識形態的光譜中被看見,更容易走向光譜的兩端,助長兩極化的意識形態之爭。再者席次減少使得門檻提高,對於有心選舉立委的人來說,更需要黨的支持及提名。這便助長黨意高於民意。

20201224-立法院會24日處理萊豬相關法案與9項行政命令,國民黨立委為無法擋下萊豬進口鞠躬向國民致歉。(盧逸峰攝)
立法委員選舉採單一選區兩票制,對兩黨制的形成造就優勢,對小黨極為不利。(資料照,盧逸峰攝)

其二,沒有了鄉鎮市長及代表的選舉,等同少了培養政治人物的舞台。沒有舞台,新世代參選的政治人物,難有拿得出手的經歷以及政績。在選舉時只能以政黨、外表、學歷、抹黑對手以及意識形態等等打選戰。這也助長了候選人需要黨的宣傳工具來進行選戰。

上述兩項行改革之名,實際上是走向集權的政治制度,都相繼催化了意識形態之爭、降低地方對中央的影響力,減少國會為百姓發聲的人數。簡而言之,就是民意的力量便小,黨意的力量便大。各候選人在選舉時更加需要黨的奧援,自然而然地黨的聲音就變大。由於民意代表的聲音變少,選上的政治人物大都是依靠黨的支持而當選,黨意也就漸漸的大於民意了。然後黨再藉由宣傳來表示自己代表民意、自己傾聽民意。

台灣的選制沒有期中考

其三,在政治制度改革時,期中考被以地方中央錯開的形式,製造了假的期中考,至於為何筆者說是假的,有機會再討論。由於台灣的選制沒有期中考,導致民意的變化沒有實際的成績單來呈現。這使得民意調查等等,體現民意變化的聲音,有了可受操作的空間。例如:

1.民意調查結果出來之後,宣傳部門便跳出來質疑民意調查的公正性、質疑民調結果是受有心人士操控,便可模糊焦點。

2.民意的變化,由於沒有經過實際的選舉體現出來。所以就算民調極低,仍是可以用我是經過選舉,所以代表民意的態度,來無視民間的聲音。反正選舉的結果就在那裏,你要質疑我只能等到下次選舉,等潮水退了還不曉得是誰沒穿褲子呢?前面當選時的眼睛是看不到兩年後的狀況,反正沒有選舉也就沒有民意的變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