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深藍打敗棋王,IBM股價一鼓作氣在一天內漲了5美元,一個月之後下跌。
華生一口氣打敗兩名世界紀錄保持者又怎樣?研究團隊為說服IBM高層點頭,答應務必使華生具有實際商業用途。
事實上,研究團隊也看到商機契機。「我們發現,未來人類要解決的是非結構性語言的難題。」張鴻洋指出,尤其近年拜社群媒體興起所賜,包括推特(Twitter)、部落格等,99%網路資訊由人們透過文字書寫所產生,和傳統認知中有結構的數據資訊是天差地別。字裡行間或許就隱藏了極大的祕密,形成如今許多人津津樂道的巨量資料(big data)。
除了IBM長期聚焦的金融和零售業,華生的團隊相信,必須在最困難的領域發揮功用,才得以凸顯華生的價值,於是選了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醫療。在訪談中,張鴻洋以一道醫學生的考題為例:一名58歲、有糖尿病史的女性呈現頭痛、暈眩、乾渴、發燒症狀,請找出病因。受過醫學訓練的華生,就像一般醫學生一樣,按圖索驥,進行診斷。
華生看好台灣醫療商機
不少擔心機器取代人力、電腦代替人腦的爭議浮現。張鴻洋解釋,念再多書、消化再多資料的華生,依然缺乏實務經驗,「華生或許可以很快提出解答,但決定權最終操之於我們。」華生的任務是輔助醫師。
根據最新消息,華生和紐約基因組中心合作,研究死亡率極高的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glioblastoma)的治療方法。該中心希望借助華生的學習系統,快速找到這種罕見腦癌的基因病變。
在美國生活,心繫台灣的張鴻洋,也希望華生為國內醫療奉獻。他發現,台灣在糖尿病、腎病、心肌梗塞三大方面的病歷史非常完整。除了因為完善的健保系統,國人每年看病次數平均為11.2次,醫師對每個病人的紀錄相當完整及清楚,有助長期追蹤慢性疾病發展。張鴻洋已將部分資料送回總部,經專家初步評估,絕對具有讓華生學習的意義。他估計,未來中國大陸因經濟快速發展,人們飲食習慣改變,有可能成為糖尿病大國。華生學習系統正好借助台灣經驗,搶進大陸慢性病醫療商機。
從學習到獲得專家認同核可,張鴻洋認為,華生移居台灣還需要一段時間。其餘需要克服的問題包括病人隱私、人員訓練。他樂觀期待華生能為台灣醫療帶來突破。
(本文節錄自447期財訊雙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