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攝影師齊柏林以空拍攝影帶著大家從天上看見台灣的美與殤,同樣的熱情和精神,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則以親近地面的方式,在今年第五度籌組了一支徒步環島隊伍,花了67天,沿著台灣的海岸而行。更特別的是,半數以上的成員具有生態導覽員身分。
他們眼中看到什麼樣的台灣海岸?美與殤的衝突交織,仍是讓大夥心情高低起伏的源頭。
從淡水啟程沿著宜蘭一路往東,走過鵝卵石、珊瑚礁岸與沙灘等各種地形,全程貼著海濱行走,順時針繞台灣一圈。他們的確看到「寶島」的美麗之處。
走過宜蘭南澳觀音天然海岸保護區,12公里的礫石灘,一旁是400公尺高的陡崖峭壁,徹底遠離人群喧囂,只剩下礫石浪潮聲迴蕩;在屏東小琉球時,天還未亮,步行者看著日出逐漸升起,將大海洋灑得一片金黃。
從他們的眼中,看到比起地景更有生命律動的生態。在彰化芳苑濕地,一大群和尚蟹在沙灘上行走,宛如軍隊行軍。另一頭,蚵民趕著牛車採蚵,看來大豐收,此時,正是彈塗魚繁殖季,雄性彈塗魚張大嘴巴、豎起背鰭,不斷向上跳躍,吸引雌性彈塗魚注意。這一幕,徒步環島隊看得呆了。
不過,大部分,這群生態人的心情是低落的。台灣的海岸線正在淌血,一幕幕都讓人震驚。已五度參與的雪霸國家公園生態解說員邱慶耀說,最鮮明的,對比五年前,海岸線正在後退,土地逐漸消失。
行經嘉義縣外海的外傘頂洲,這座台灣沿海最大的沙洲,過去沙體還有三、四層樓高,今年隊員們再訪,一漲潮,眼中的外傘頂洲只殘留兩個小沙丘。
生態旅遊導覽員王武郎解釋,外傘頂洲能阻擋海浪,提供平緩水域,若消失,海浪沖刷恐衝擊雲嘉南蚵架,甚至造成沿海土地嚴重侵蝕。「我們這次一瞥,或許是見它的最後一眼,」他悲觀的說。
台南雙春濱海的景象也讓隊員震懾。由於土地流失,大海步步進逼原先做為防風林的木麻黃,木麻黃終被海水掩覆。雙春濱海成為保麗龍的集散地、木麻黃的墳場。王武郎當晚在臉書寫下感觸:「木麻黃退下一身蒼綠,露出枯黃殘白的身軀,身不由己靠近大海。他用盡最後一口氣,對保麗龍說,回不去了。今天的海有回不去的感傷……。」
「你們為什麼要用走的?」多數民眾總是這麼問他們。這也是成員內心的疑問。徒步環島隊每天平均步行20至25公里,至少走上7個小時,水泡、扭傷等都是家常便飯。
王武郎常忍著痛自問:為什麼要來走路?但當他沿著偏遠海岸線,長達17公里看不見一個路人,只剩下自己與環境的對話,他終理解,沒有徒步,到不了許多美麗的地方,也看不見被掩蓋的環境面貌。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秘書長郭兆偉說,唯有用最傻的方式,速度慢,才能感受深,把心的位置空出來,裝載大自然給人們的禮物與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