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前瞻建設真會造成砂石短缺嗎?

2018-01-23 05:30

? 人氣

作者不期待政府因政策形成過於粗糙,無通盤性瞭解,沒有完整對策而導致砂石開採或進口過剩,只盼政府能通盤整合擘劃、落實執行而已。(陳明仁攝)

作者不期待政府因政策形成過於粗糙,無通盤性瞭解,沒有完整對策而導致砂石開採或進口過剩,只盼政府能通盤整合擘劃、落實執行而已。(陳明仁攝)

蔡政府拚前瞻,經初估重大建設的土建工程即占4,000億元以上,每年砂石需求量則將增加400萬噸,增幅大約為5%左右,且經濟部評估未來每年砂石缺口約2,307萬公噸,就此,行政院吳政委澤成召開砂石供需會議,警告北部砂石風暴隱然成形:「由於大陸砂石進口價格低於東砂北運,導致東部地區砂石開採量明顯減少,為避免扁政府時代,大陸停止對台輸出砂石事件重演,政府必須確保國內砂石供應無虞,考慮調降河川疏濬砂石標售價格,或降低台北港港埠使用費方式,降低國內砂石生產成本。」但迄今尚未公布執行細節。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台灣現有砂石供應主要來源為河川砂石(含水庫清淤及野溪清疏)、營建剩餘土石方、進口砂石、土石採取與礦區礦石及批註土。就港口進口砂石裝卸量來看,經濟部礦務局統計進口砂石一年量約1,200~1,300萬噸,其中85%供應北部市場,有九成以上自大陸進口,少數來自菲律賓、越南及朝鮮,進口量占國內一年需求量7,000萬噸的17~18%,但占北部需求量40%以上。再經由以台灣砂石價錢評估,會發現東砂西運、南砂北運或是中砂北運都相較於進口砂石貴,尤其中砂北運只能陸運,其價錢甚至高於進口砂石一倍多,反而導致距離較近,價格卻是較高的狀態。

就目前解決砂石供需缺口危機作法,眾說紛紜,礦物局認為目前台灣就是需要增加國內砂石採集資源,且許多國家砂石都是自給自足。因此,對於進口砂石也都有限制,例如:日本河川砂石3%,進口不到1%,真正96%是來自陸砂。為此,礦務局提出規劃陸砂生產,計畫在北、中、南各設置兩個陸上砂石採區,每年合計開採砂石600萬公噸。但環保署及環保團體擔心開採陸砂會破壞生態環境,且礦物局配套並未完整,故未通過環評。此外,水利署也準備就國內河川疏濬採取「採售分離」制度,以公務預算編列採砂費用,得標業者將只需負責挖砂,爾後由水利署對外標售,納入水資源作業基金運用,經費用於河川治理工程,以便掌握甚或降低全台砂石價錢。不論各方說法為何,以現行公共建設砂石需求量來看,不增加陸砂或河川砂石採取,在目前兩岸關係瞬息萬變下,如果大陸突然禁止出口,確實會對北部推動前瞻計畫造成極大影響。

再者,行政院吳政委澤成表示,為避免北部砂石風暴,預計朝向降低河砂取得成本,以及補貼東砂西運倉儲成本方向處理。但目前工程會統計砂石需求數究竟夠不夠?其評估方式是否確實?以及納入前瞻建設計畫所增加量,每年究竟需要多少?有多少缺口需從陸砂、河砂或進口砂來補足因應?價格如何掌握?以及現有砂石成本降低決策方式是否有效,都考驗相關部門應變能力。

桃園環保科技園區,大掘溪,放流水承受水體,20180111-水污染,風數據專題,環保署北區督察總隊前往桃園環科園區,觀音工業區稽查。(陳明仁攝)
桃園環保科技園區附近河川。(陳明仁攝)

此外,為使國內重大建設之砂石供需可達平衡,不重蹈過度仰賴砂石進口覆轍,而導致國內工程停滯或價錢飆高衝擊相關產業,首應針對全台灣各地區做相關砂石使用狀況評估,亦即要能針對未來每年之砂石預估需求量,以及每年工程進度實際用量來比較評估,並且能針對北、中、南、東地區,尤其納入開始施行前瞻建設後每年所需量及西運、北運平衡量做估算,才能評估出究竟每年陸砂及河砂的開採量要多少,有無需仰賴大陸砂石進口,以避免對岸停止輸出所造成的缺口及價格飆漲危機風暴。當然,過程中更應詳細評估北、中、南、東各地區使用狀況,有無就此挖填平衡而不必西運、北運,而後才能總體審慎評估,提出完整解決對策。

反過來,我們亦不期待政府因政策形成過於粗糙,無通盤性瞭解,沒有完整對策而導致砂石開採或進口過剩,形成供過於求的局面。此事不難,袛在執政者能否通盤整合擘劃、落實執行而已。

*作者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交通組助理研究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