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影無蹤但居功厥偉的電磁波卻成箭靶與背黑鍋。
最近,有人表演疫苗產生吸附湯匙金屬怪狀。弄得美國疾管中心與食藥署趕快出面澄清,疫苗沒有會產生電磁波(電場加磁場)的成分。
上月,苗栗有人雨中跑步,同時用藍芽聽手機,遭雷擊致死,苗栗消防局副局長提到手機電磁波引雷。此話影響民眾的認知與對策,包括害怕手機與抵制基地台,需要澄清。
2006年,《英國醫學期刊》有投書「使用手機時遭雷擊受傷」,認為手機是禍首;結果全球媒體大肆傳播。弄得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管理局旋即聲明〈國家海洋大氣管理局駁斥雷電與使用手機的關聯性〉:「雷電不會被吸引到帶手機者的身上。雷電易於打到更高的東西上。民眾遭雷擊,因他們在錯誤的時間,處於錯誤的地點;前者指雷電靠近的任何時刻,後者指室外的任何地方。」國內也有急診醫師說明,雷電發生時,沒有任何戶外空間是一定安全的。
電流通過身體,主因潮濕,而非手機。受擊者耳膜破裂因手機封閉耳內空氣,空氣瞬間受熱與膨脹,因此震破耳膜。
光速百萬倍快於聲速,因此,會先看到雷電才聽到雷聲,就如「聽到雷聲就表示閃電已經接近到足以擊中你了」。有人提到雷雨時藏身車內,確是,因法拉第籠(Faraday cage)的屏蔽原理(金屬導體的圍場可阻隔外界電場)。
若在家中,離開電線(電話與電力)與水管,因雷電可由戶外沿著它們進入室內。澳洲政府聲明,雷雨時不要用傳統有線電話,因其風險明確,也有雷擊案例。其次,使用手機還有優點,包括若遇雷擊傷案,即可通知緊急救護;雷雨天不避諱手機,這很重要,因國內一年落雷兩到三萬次,約三到四人死,數十倍傷。
電磁波幫助社會甚多,包括救援無數人命,當前則是掌握疫情與實聯制,更見其功勞;民眾務請饒其生路。
*作者為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