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大師、中研院院士余英時1日在美國寓所逝世,享耆壽91歲,引發各界緬懷。作家楊照表示,余英時不是民主鬥士,不是香港專家,更不是台灣太陽花運動的啦啦隊。他的第一身分,必須堅持是一位不世出的史學天才。
楊照表示,看到很多人都寫了關於余英時的回憶或紀念文字,想起「寫文章這種作業,其實就是在確認自己與周遭事物之間的距離。必要的不是感性,而是尺度。」這句話出自村上春樹第一本小說《聽風的歌》裡引用美國作家哈德費爾所說的話,雖然村上沒有出面證實或否證過,這位在書中被形容和海明威、費茲傑羅同時代的失敗作家,純粹是村上虛構的。
楊照說,不論是哈德費爾說的,還是村上春樹說的,在這個時間點上格外有道理,自己好像也需要藉由「寫文章這種作業」來確認,例如說,余英時先生和自己之間的距離。一方面非常遙遠,自己沒有和余先生見過面,甚至連在課堂或禮堂遠遠聽他上課演講都沒有。但另一方面則找不出來在漫長的閱讀生涯中,有任何一位作者,其作品曾經占據自己更多的閱讀時間了。
楊照指出,2年多前曾有一個機會測試自己對余先生作品熟悉程度,《余英時回憶錄第一冊》剛出版時,自己在「青田藝集」分兩次介紹余先生的史學成就,當時刻意讓自己事先不做準備,完全靠記憶開講,結果兩場都講到超過時間,加起來將近5個小時。
楊照認為,「余英時不是民主鬥士,不是香港專家,更不是台灣太陽花運動的啦啦隊。他的第一身分,必須堅持是一位不世出的史學天才」,余英時在中國歷史研究的範圍內,完成了不可思議,絕對無人可及的成就。他活了九十一歲,看似很長,然而對比他所完成的史學著作,公平的評斷應該是,「他怎麼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做得到這麼多!」
楊照強調,他知道很多人習慣將逝去者拉近來表達紀念與傷懷,然而余英時不應該被用這種方式講成只是台灣或民主的好朋友,因為如此就模糊了那個距離感,讓我們能夠真切了解這個世界究竟損失了什麼的「尺度」,同意村上春樹或那個哈德費爾,這是強用「感性」濫情地將許多自己並不能理解的東西拼命拉近,忽略了「尺度」的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