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若外交是奧運項目 ,中國已擊敗美國奪金」

2021-08-11 05:30

? 人氣

每年訪中領袖,習近平遠勝同期的歐巴馬和川普。(作者提供)
每年訪中領袖,習近平遠勝同期的歐巴馬和川普。(作者提供)

《霧谷晶策》觀察,中國近十年全方面成長確實逐漸塑造了其於國際社會的影響力和重要性。因此,在習近平主政下(2013-2019),越來越多國家想要與中國「打好交道」。與此同時,美國在面臨「金融風暴」、「伊拉克戰爭」......等重大國際議題時的處理方式,多少影響美國於國際上的領導地位。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美國的領導地位,更在川普執政下,受到極大的影響。其影響程度,從2017年至2019年的年均領導人訪美次數,不僅跌至近30年新低,相比於前任總統歐巴馬的也只有一半不到。

在習近平主政下(2013-2019),越來越多國家想要與中國「打好交道」。美國的領導地位,更在川普執政下,受到極大的影響。(作者提供)
在習近平主政下(2013-2019),越來越多國家想要與中國「打好交道」。美國的領導地位,更在川普執政下,受到極大的影響。(作者提供)

不過,或許在重視「多邊主義」和「傳統外交路線」的拜登(Joe Biden)上任後,我們能期待他逐漸修補與盟友關係,以及重塑美國的領導地位,期待能有比川普時期更好的外交表現。不過,《霧谷晶策》補充遺漏的一點,由於「新冠疫情」的緣故,也會使得元首訪問的頻率,藉由「線上視訊峰會」取代。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指出,近10年來,許多美國盟友和夥伴訪中次數,甚至超過訪美次數。舉例來說,如:韓國、德國、菲律賓、泰國、新加坡、法國、紐西蘭都是。另外,若放眼整個亞洲,只有日本訪美的次數,超過訪問中國。

近10年來,許多美國盟友和夥伴訪中次數,甚至超過訪美次數。(作者提供)
近10年來,許多美國盟友和夥伴訪中次數,甚至超過訪美次數。(作者提供)

僅一區域訪美超過訪中!亞、非、東歐訪中次數大幅超越訪美

若以洲別區分成亞洲、非洲、中東、西歐、東歐、北歐、南美洲和大洋洲八個地區,那近10年來,僅西歐地區的訪美總次數,略超過訪中的次數(96次vs.94次)。另外,非洲、亞洲和東歐地區在訪中和訪美的總次數則有大幅度的差距(287次vs.90次)。

近10年來,僅西歐地區的訪美總次數,略超過訪中的次數(96次vs.94次)。另外,非洲、亞洲和東歐地區在訪中和訪美的總次數則有大幅度的差距(287次vs.90次)。(作者提供)
近10年來,僅西歐地區的訪美總次數,略超過訪中的次數(96次vs.94次)。另外,非洲、亞洲和東歐地區在訪中和訪美的總次數則有大幅度的差距(287次vs.90次)。(作者提供)

《霧谷晶策》分析,從亞洲、非洲和東歐三個地區的訪中、訪美數字來看,這些地區的國家在外交上重視中國多於美國。當然,這並非是說美國對這些國家沒有利益可取,而是比起美國,從中國方面能獲取的更多。

以非洲為例,中國在其「一帶一路」戰略的領銜下,大舉投資非洲國家,促使這些國家在經貿上受到許多正面的效益。並且,由於近年中國相當重視與「第三世界」國家的關係,更是讓中、非之間的關係更加密切。因此,從非洲的角度來看,若要持續與中國有正向的合作關係,勢必要維持好雙邊在外交上的關係,不讓「政治」影響到其實質經貿利益。

世界觀的偏差!?訪問次數並不能決定外交成功與否

對於身在台灣的普羅大眾們來說,大多只關注國內媒體。而多數媒體多將國際議題的焦點放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報導中國外交上的議題上,相對較少(除非是中國與其餘大國間的互動)。因此,許多人會有美國外交做得比中國好很多的「錯覺」。

而《霧谷晶策》之所以分享和分析這篇文章,就是希望平衡且擴大國內關注國際時事讀者們的視野,了解美、中在外交上的競爭的真實面貌。

平心而論,此篇分析文章所使用的數據多為年均訪美、訪中次數以及一定時期內的總訪美和總訪中次數。因此,若要單以這篇文章所探討的數據和內容去判斷說美、中哪一方外交做得更好,是不夠精確的。加上由於美國常居主導地位,國務卿訪問外國的工作訪問,或許會比元首間的峰會,更能有實質的外交工作效益。

不過,值得思考的是,目前疫情仍肆虐全球的情況下,許多外交場合都轉成線上模式去舉辦,未來在討論「領袖外交」時,要如何去衡量線上會議,對於兩國或是多國間合作關係的價值呢?另外,美、中兩國各所開出的「外交支票」是否有確實兌現?還是只是空頭支票?又或者元首訪問後,是否有對價關係與個人政治利益交換?都可讓各位讀者再延伸思考。

*作者致力於剖析當今「國際關係」、「外交政策」、「兩岸關係」、「時事議題」,促進台灣人在國際視野上的持續開拓和更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