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個承認GDP造假的是誰?中國經濟數據灌水的誤解與真相

2018-01-19 19:40

? 人氣

吉林與內蒙一起被中紀委點名數據造假。(BBC中文網)

吉林與內蒙一起被中紀委點名數據造假。(BBC中文網)

1月18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17年的經濟數據,6.9%的GDP增長超過市場預期。但《紐約時報》《金融時報》等媒體卻不約而同對中國經濟數據產生質疑,從而擔憂中國超預期數據的真實性。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長期以來,國際媒體和投資者對中國官方發佈的經濟數據持懷疑態度。首要原因是,相比其他國家,中國每個季度的增長都非常平穩;其次,地方政府公布數據相加之和卻大大超過中央政府公布的數據。

這些長久以來的質疑在去年遼寧首度承認數據造假後得到證實。今年年初,又有更多地方政府承認經濟數據造假。

專家分析,經濟數據造假與其說是中國在欺騙世界,不如說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博弈中產生的副作用。

下個站出來吉林?

2017年1月,在2017年遼寧省「兩會」期間,省長陳求發做政府工作報告時承認,東北重工業省份之一遼寧省2016年GDP虛報23%,2011年至2014年則存在財政數據造假。

今年1月,各地方政府又到頻繁召開「兩會」和年度經濟工作會議的時間,經濟數據造假的問題再次浮上水面。

1月3日,內蒙古經濟工作會議上,區黨委公開表示,調減2016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6.3%;核減2016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40%。

其後,天津濱海新區在「兩會」期間承認統計口徑存在問題,2016年萬億生產總值從一萬億元調整為6654億,縮水近三分之一。

內蒙古「自爆」家醜並非無跡可尋。BBC中文記者梳理中紀委官方網站發現,去年6月中紀委發佈文章對內蒙古直接點名,稱有「經濟數據造假」的問題。

一同被點名的還有吉林省。而該省將於2018年1月下旬召開全省兩會。屆時吉林很可能會迫於此前中紀委通報的壓力,承認數據造假的問題。

北方省份成重災區

值得注意的是,遼寧、內蒙古、天津,以及被通報的吉林全部是中國北方省份(自治區、直轄市)。中國一些資深投資人也注意到該現象,並表示這凸顯出了中國區域發展的不平衡。

北方各省經濟動能依靠製造業和基建投資為動能,以及內蒙古、山西等資源型經濟體。面對巨大的經濟下行壓力,在中國長久以來「官出數據、數據出官」的氛圍中,數據造假成為壓力下的選擇。

一位股民在看股市漲跌
 

數據造假凸顯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業內人士向BBC中文記者表示,數據造假與其說是中國在欺騙,不如說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博弈的一個副作用。「這並不是系統性地造假。中央不想看到假數據,他們也在擠'水分'。」

以2012年為例,如果將各省自行公布的GDP加總,將超出全國5.76萬億元,相當於香港當年GDP的3倍有餘。這一數字在下降,但直到2016年,依然超出全國數據2.75萬億元。

一位中國統計官員向BBC表示,「水分」一部分來源於在技術上疏漏,因為現代經濟複雜,跨省的經營情況極多,在統計過程中會出現重覆統計。

但更深的原因來自中央和地方對經濟數據的訴求不同。這名官員表示,地方官員「求政績」,所以有虛報數據的衝動;但中央希望掌握真實數據,以做出正確決策。

經濟數據造假牽動不少人的神經,因中國有慘重的歷史教訓。山東畫報出版社一位主編馮克力在其微博上表示,「財政數據造假,與當年大躍進放衛星如出一轍,到頭來苦的是地方民生,是老百姓。」

「大躍進」和「放衛星」指的是1958年至1962年中國在政府領導下試圖實現工業和農業上不切實際地增產。為了滿足不切實際的增長目標,各地農村開始虛報糧食產量,成為最後嚴重饑荒的成因之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