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的策略也出現大轉彎,不再將追求香港經濟繁榮為最優先的考慮,而是要確保香港的國家安全不受到威脅。北京過去對香港的角色定位,是推動中國大陸的現代化發展。但今天北京已經將香港的危機,視為一場牽涉到國家安全的危機。
也就是說,政治先於經濟。香港在中國的定位,出現巨大改變││加強在國家安全上部署,警惕外國勢力和本土分離主義力量上升。
這也是北京的底線,香港不能脫序、失控。香港不能出現文革式的無政府狀態。用「國際標準」來說,香港必須重新恢復法律與秩序(Law & Order)。
北京重新審視香港在中國改革開放中的地位和作用,香港曾經是中國大陸走向世界的橋樑,是中國經濟快車的火車頭,如今中國在崛起,香港的經濟發展速度在放緩,香港卻成為「顏色革命」的橋頭堡,「佔中」圖脅迫中央,要挑戰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全國人大的決議,「佔中」背後的西方勢力更引發中南海警示:「佔中」借美英亂港,香港成了國家安全的前沿陣地。正如中共一位政治局常委所言:香港人不要忘了,「紫荊花區旗上面飄揚的是五星紅旗,這是不能改變的」。
避免向財團傾斜,加強青年工作
除了「防」與「堵」之外,北京也研究「疏」的策略。亞洲週刊獲悉,在對香港問題的戰略轉變中,北京也在研究如何加強對不同階層的協調,避免香港的貧富懸殊惡化,同時對港工作也要避免過去長期以來對財團的傾斜,避免忽略了專業階層和基層的利益。
北京也開始把青年問題視為工作重點。中央已要求與香港有關聯的學術機構和社會團體,抓緊研究香港的「青年問題」:回歸以來,內地對香港的青年工作並非成功,這次「佔中」最後竟然由青年學生主導;「佔中」現場街上,至少八成是年輕人;香港大學學生會刊物《學苑》倡導「港獨」;有中學生向學校升國旗儀式說不,校方讓學生投票決定,最後表決取消了國旗升旗禮;有關一國兩制的信心民調,多次顯示老青差距高達六十個百分點。
香港這場「佔中」卻引發中南海高層反思,隨著「佔中」從籌劃到提前啟動,中南海看到無論是陳方安生、李柱銘、黎智英、陳日君,還是「佔中三子」戴耀廷、陳健民、朱耀明,乃至學聯和學民思潮,他們背後的美英及西方世界的陰影,有預謀的干預始終沒有停止。守護法治,守護香港,將香港定位於國家安全的前哨陣地,這是中南海的底線。
香港的民主自由原本應該是整個中國的楷模,但中國從官方到民間,都開始擔心這股帶文革味的禍水倒灌內流。中國當局上週已經宣布,停止中國大陸的旅行團來香港,這是否意味,中國要逐漸減少內地與香港的經濟交流?以後自由行是否也會有所限制?這都引起各方的極大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