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卑斯山東、西二麓交會點,萊茵河上游後萊茵河段,被稱為「阿爾卑斯萊茵」,是歐洲之母萊茵河,經濟價值最差的一段。
在這爹不疼娘不愛的區域裡,竟出現全球人均GDP最高的國家。它是列支敦士登,德語的意思是「發光的石頭」。
它的國民近3萬7千人,面積只有2/3個台北市大。一次大戰前它是全歐洲最貧窮的國家,條件比台灣還差。
但,經過多年努力,這塊「石頭」竟脫胎換骨。
它的失業率僅2.3%,不但比台灣低,也是已開發國家中最低。而在歐洲國家債台高築的此時,它卻是零外債、零國債。
它與台灣類似,人少、地小、沒資源、企業規模小、依賴出口、偏偏身旁製造業大國環伺,為何他們能突破重圍,創造經濟奇蹟?
為了找尋答案,《商業周刊》採訪團隊飛越近1萬公里,抵達列國首都瓦杜茲。
欠缺,是這個國家的印記
沒機場、沒股市、連夜生活都沒有
全球人均GDP最高的國家,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卻是:欠缺。
沒有夜生活,沒有24小時便利商店,沒有星巴克,只有一家麥當勞,也只有一家電視台。它的「欠缺」不勝枚舉,不只沒有機場,沒有高速公路,沒有火車,它也沒有軍隊;不發行貨幣,採用瑞士法郎;油、電都得跟鄰國買;沒有證券交易所,民眾對投資興趣缺缺。
它名列2011年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標」中最快樂國家第8名,但它的人均GDP比起當年快樂排名第一的挪威,還多出76%。
什麼都缺的國家,為何能富有又快樂?
務實,是因為認清自己不足
議員兼職制,走小政府、低福利路線
它們只靠一招勝出:認清自己的不足,採取最務實的策略的策略—靠自己。
它採取與台灣很不一樣的國家策略:小政府、低福利、大開放。
數十年來,它的務實取向,說得更白話,就是寧要裡子,不要面子。
全國部長級以上官員只有5位,警察22位;25位國會議員年薪僅新台幣64萬元,只在需要時召開會議,因此議員須另覓工作,屬於「兼職議員」。
專注,製造業攻特殊領域
提高產品附加價值,大企業購併不易
要以小致勝,必須專注在特殊領域。列國的低稅率環境吸引瑞士、奧地利、德國的技術人才和企業落腳該國。
為何這些公司,不會被他國大企業所購併?原因之一是它們很小、很專門,大企業購併它們的成本,大過合作的成本;原因之二,該國4,000多家企業中,97.5%是50人以下的中小企業,且多數是家族經營,極少在國外掛牌。這大幅降低被購併風險,股權集中更能專注本業。
列國企業用高薪吸引各地人才;本地工作者有2萬多人,工作職缺卻有3萬5千個,其中外來工作者占51%,高於本地人49%。但本國人也不怕沒工作,低失業率可證明此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