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FTA引起各界討論台灣的下一步,才在九月重啟談判的貨貿自然成為討論重心。不過,我們對貨貿真的了解多少?
經過服貿的風波後,台灣真的準備好了嗎?
中韓自由貿易協定〈 FTA〉會在台灣引起如此大的爭議,是因為台灣一直以來將韓國視為競爭對手,而中國是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無論中、韓,都牽動了台灣每一根敏感神經。中韓FTA帶來的零關稅對台灣的衝擊,應該如何化解?中經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指出,台灣最好的武器,就是兩岸貨品貿易協定。
「貨貿不是萬靈丹,不是今天簽了,明天台灣經濟就變好。但是它的確可以讓台灣在區域經濟整合上,化被動為主動。」李淳說。
質疑一:簽貨貿圖利大財團?
FTA對於企業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優惠企業能以零關稅進出口。李淳認為:「關稅不是台灣產業競爭力唯一因素,但是卻有很深的影響。」FTA可以帶給我們最「膚淺」的好處就是這個。
不過也有人認為,台灣對中國,其實已有六九%的產值是零關稅,因此,貨貿對台灣幫助不大。兩岸協議監督聯盟召集人賴中強就說:「台灣在資訊科技協定(ITA)已經享有許多免稅的出口,而且美國也將會擴大項目,例如中韓FTA裡受到衝擊的偏光板就納入了,在此之下,貨貿真有必要嗎?」
「這個數字很正確!」李淳解釋:「但是,近七成零關稅的產值,都集中在不到一○%的電子產品,而且這些已經享有零關稅待遇者,得到的優惠遠多於中小企業。」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顧瑩華也指出:「簽貨貿,不是為了大企業,而是為了更多弱勢的中小企業和傳統產業。很多人認為台灣不需要出口,而簽了貨貿,只是圖利大財團;但是事實剛好相反。」
她解釋:「大企業可以全球布局,但是中小企業沒有那麼多手段,FTA是他們很重要的武器。如果繼續擋(貨貿),讓企業成本增加,大企業自然會將產地外移。當大企業都外移,剩下的就是沒有辦法外移的中小企業。那誰來消費?內需產業要賣給誰?」因此,現在經濟部與中國力爭開放的,就是面板、石化、工具機、汽車等高關稅產業,也是過去九輪兩岸貨貿談判的決戰點。
相關報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