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底的縣市長選舉,根據《商業周刊》調查,全台各地藍綠陣營主要候選人,喊出總計逾100個園區型政見,其中至少6成是新政見,僅約4成延續或者擴大尚未落實的前人政策。
這些園區政見,大至自由經濟示範區、科學園區、產業園區,小至幾乎是各縣市候選人「政見基本款」的文創園區,還有蓋侏羅紀公園、設媽祖園區等,琳瑯滿目。
這些政見,卻很可能是你我未來的負擔。
租不掉,還一直蓋新的
園區閒置高,最低出租率竟僅2%
首先看看全台科學園區有多空。根據科技部最新統計,全台13個科學園區,總計4,668公頃的土地中,還有近1/4、超過1,000公頃的土地,是開發中或待開發,也就是目前尚未整地完成、或建好公設。這些地,主要集中在苗栗縣、彰化縣與台中市。
在上述4,600多公頃中,竹科新竹生醫園區、銅鑼園區和南科高雄園區,這3個園區,已立即可使用的土地,出租率僅有60%到77%;竹科宜蘭園區、中科二林園區、中興新村高等研究園區,這3個園區的土地出租率,更低到僅有22%至2%!
再看看工業區,攤開經濟部工業局的調查,全台目前閒置,已經整地完成、有公設且立即可用的工業區土地,便有878公頃。而且到2018年為止,全台灣將再釋出2,814公頃的產業用地。
意即2018年以前,全台共有3,600多公頃的產業空地可用,相當於全台灣面積最廣、進駐超過500家廠商的新竹科學園區5.5倍的面積。
但以台灣的產業發展推估,比竹科大5.5倍的空地,真能在未來4年補滿企業嗎?
前宜蘭縣財政處長、台經院顧問黃崇哲歸納,過往很多開發,都是「口號式」的開發:「常常政府開發完了,地賣不掉。另一種是地賣掉了,卻沒有產業進來(指廠商僅養地,非真正進駐),這都不是我們要達到的目的。」
「全台瘋園區」到底讓誰受益?曾走訪數以百計的蚊子園區與蚊子館、出版3本記錄公共閒置設施書籍《海市蜃樓》的作者姚瑞中指出,在計畫這些園區或廠館時,政府總是先畫大餅,以國際競爭力、能見度等理由開發,實際上,就是期待都市更新後的利益,「只要有都市計畫,後面就有利益,誰能去承包這些工程?誰能去蓋這些建築物?」
但土地開發,其實就像一把兩面刃,可能帶來「錢」景,卻也可能使政府債台高築。根據科技部今年最新統計,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作業基金的負債,已高達1,217億元,7年內負債增加了39%!
對此,科技部產業及園區業務司司長邱求慧坦承,有些園區的設立,是為了政治承諾而沒有產業效益,因此增加了基金負債,未來會「很嚴謹、很務實的來看這些事(指新園區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