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這本書才知道那是個頗貧窮的城市,也是全球化產業外移的受害者,那裡有些社區已破舊不堪。我沒去過那,可是十幾年前第一次去美國時,從華府搭火車到普林斯頓大學去,經過的沿線房屋皆破敗不堪,到了巴爾的摩更是大開眼界,一大片亂七八糟的房屋連過去,要不是早知道在美國,隨便拍張照,我也會相信是在非洲的一些失敗國家。可是在極為破敗的社區中,聳立了約翰霍浦金斯大學醫學院漂亮豪華的建築群,貧富差距之大令人震撼。
《下一個家在何方?》說了一個極為殘酷、「貧貧相殘」的故事,一群房東如何在提供破爛房屋的同時剝削無助的貧窮房客,當這些房屋漏水、堵塞,精打細算的房東為了成本通常裝死置之不理。這群房客收入的超過一半甚至高達七八成必須拿來繳交房租住這些爛屋,這讓許多家庭因而入不敷出,無法有正常的生活品質,只能被迫遷徙至更骯髒、暴力、拮据的街區;和台灣及其他亞洲國家很不同的,美國窮人在這樣的社區,他們的生活付擔反而更大,因為廉價商品都在遙遠的郊區。
更慘的是,那只是惡夢的開始,他們一旦因為各種五花八門的原因暫時付不出房租,房東就可以上法院申請驅逐令,而房客通常因為請不起律師、資訊不足、消極逃避或疲於奔波的工作無法上庭,注定被房東吃得死死而喪失安穩的棲身之所,這會更糟致使貧困者失去原有的財產、遠離熟悉的街區,而且還要為保管財產而付倉庫不少錢,讓他們陷入鬼打牆的惡性循環永不超生。他們的小孩更因為居無定所的壓力,讓學業與工作表現失常。物質匱乏加上消極與憂鬱的心理,讓貧窮生生不息,一代傳給一代……
《下一個家在何方?》中有些剝削窮人的房東也是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在那樣貧窮到無法有正常生活品質的社區中,人性都被一一扭曲,以致於有大火燒死了小女孩,房東居然還冷血得樂見有保險金可領,就連他們也是受害者。
雖然各國狀況不一樣,可是不管是什麼原因而陷入貧窮,要脫貧並不是單純努力就行了。有些人一輩子都在窮忙,拚命加班甚至兼差,現在台灣勞基法修法通過,政客們自以為可以幫助到勞工,可是卻沒考慮到在全球化和財富極為不均的社會,有大量勞工是愈加班反而愈窮,因為他們可能耗儘了精力反而沒時間提升技能了。
另一本好書《匱乏經濟學:為什麼老是在趕deadline?為什麼老是覺得時間和金錢不夠用?》(Scarcity:Why Having Too Little Means So Much)指出貧窮原來也有許多後遺症,讓陷入貧窮的人惡性循環,甚至影響到他們的認知能力。他們例用許多實驗一再驗證,甚至只要是暗示,就讓人陷入匱乏的陷阱,影響層面非常廣,從智力到無法按時服藥,還有以債養債,到教養子女的疏忽等等。他們指出,窮人缺的不僅是錢,還有認知頻寬(參見〈多多才益善的匱乏經濟學〉)。貧窮和脫貧的問題,確實該有更多實證的研究,而非學者在象牙塔內自以為是地嘴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