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說,這樣一位愛看書甚於愛交際,會跟媒體吵架的公務員,不容易有平步青雲的機會;但他正巧碰到欣賞他的貴人,也就是彭淮南。
許多人以為,彭、楊二人結緣始於央行經濟研究處,楊金龍初入央行擔任研究員,彭淮南是經研處長,正是他的頂頭上司。
但是,很少人知道,他倆的淵源不僅如此。1980年,楊金龍就讀政大國際貿易研究所碩士班時,論文題目是《有效匯率理論與其就台灣的實證分析》,口試委員之一,就是當年為央行研究處科主任的彭淮南。
我們翻閱該論文發現,楊金龍大量閱讀彭淮南的研究報告,例如其中一篇「有效匯率、出口價格競爭能力及匯率制度之檢討」,就排在中文文獻的第一欄。很顯然,年僅20幾歲的楊金龍,當年對彭淮南的觀點,相當佩服。
尊師重道的白髮幕僚
推電子票據、指數型房貸,使命必達
彭、楊兩人,都對匯率與出口競爭力有高度興趣,研究方向一致,埋下日後一路相隨的伏筆。楊金龍從英國留學返台後,彭淮南向當時的央行總裁謝森中推薦,楊才順利進入央行。
自此之後,楊金龍的工作歷程,就和彭淮南息息相關,甚至不難看出,後者刻意栽培前者的動作。
舉例來說,在1997年至2000年間,當時的總統李登輝有意將台灣打造成亞太金融中心,這計畫由當時的行政院長蕭萬長負責,亞太金融中心固定召開跨部門的工作協調會議,當年約40歲出頭的楊金龍,就是該會議的執行秘書,彭淮南此舉,正是希望讓他能被院長與跨部門首長看見。
彭既是恩師,也是貴人,尊師重道的他,對於彭交辦的事項使命必達。那段期間,楊幾乎夜夜加班,研究新加坡、香港的金融政策與市場,讓原本就有家族遺傳少年白的他,40幾歲就滿頭華髮。
此外,彭也讓他擔任多項制度改革的重任,楊金龍都使命必達,例如推動即時總額清算系統(RTGS),降低銀行系統性風險;推動指數型房貸,讓房貸利率透明化,買賣雙方有所依循;推動基礎放款利率,讓銀行利率與央行政策連動;推動電子票據,使企業有效管理票據並大幅降低錯帳風險,這些,都是他的成績單。
但是,這並沒有讓他得意忘形。一方面是楊金龍本身的研究員性格,二方面基於對彭淮南的尊重,三方面看到其他「不聽話」者的遭遇,例如在理事會上持異議的前央行副總裁許嘉棟被冷凍,另位央行副總裁周阿定談話常被記者超譯,被彭淮南警示,更加堅定他謹言慎行的作風。
性格對一個人的影響,常是一體兩面。他的謹慎讓他獨來獨往,少了與外界的對話,也少了朋友,彷彿金融界的「孤鳥」。
政務官要能推行政策,府院、民意、相關的利益團體支持,是必要條件。彭淮南儘管性格強硬,卻從未忽略政治現實,他也深知,長官與民意越支持他,央行維持貨幣政策獨立性的可能性也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