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當金雞母都飛過海峽時,台灣價值何在?

2018-02-05 07:30

? 人氣

鴻海子公司要赴上海掛牌,又一隻金雞母飛過海峽遠去。(資料照片,美聯社)

鴻海子公司要赴上海掛牌,又一隻金雞母飛過海峽遠去。(資料照片,美聯社)

鴻海上周召開一場臨時股東會,主要議題是要通過旗下子公司到中國掛牌上市;外界重點多放在鴻海的產業佈局,較少著墨於「又一隻金雞母飛過海峽」的隱憂,政府當然更是麻木不仁、當沒這回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鴻海這家準備在中國上市的子公司─富士康工業互聯網,根據鴻海的說法,上市目的是為因應中國大陸網路通訊及雲端運算市場的快速成長,整合網通、雲端運算等相關製造公司及業務到富士康工業互聯網。

簡單的說是這是鴻海「由硬轉軟」的重要一步,也是未來鴻海立足網路、甚至AI的旗艦企業,鴻海期待能成為智慧製造與科技服務專業化平台,重點發展雲端運算、網路通訊以及科技服務業務。在股東會通過議案後,鴻海已於2月1日正式向中國上海證交所申請掛牌上市。

而如果稍微回顧過去幾年也可發現,台灣企業把旗下子公司金雞母「往外送」,案例已不少,但卻是「於今為烈」,隱然有形成風潮之勢。

在此之前,最為人矚目者是台灣IC設計龍頭聯發科子公司匯頂在上海掛牌,去年再傳另外一隻金雞母絡達亦重組有意在中國上市。至於鴻海則更先後已有富智康、雲智匯、鴻騰、誠智海、鵬鼎等多隻小金雞,或是已完成、或是規劃到香港、中國上市。當然,更有名的「前輩」是日月光集團把台灣的環隆下市改名環旭到中國上市,結果海賺數百億元的案例。

這些捨台股就陸股、港股的企業,或許違背了蔡英文總統的「台灣價值」─雖然無人知總統的「台灣價值」所指何事,不過暫且以「台灣主體」視之。企業在那裡掛牌,根就在那裡;把這些小金雞都送出國,形同「連根拔起」;公司的獲利與資本利得變成對岸投資人享受,隱約之間有「資匪」之意。這種作為,當然違背「台灣價值」。

不過,縱然此作法大大違背「台灣價值」,但絕對完全符合「資本市場價值」與邏輯。因為陸股已成為資金匯集、高成交值的市場,因而掛牌公司享有的本益處比、股價遠高於台股─已經有數個案例是分拆到陸股掛牌的子公司,痛啖數十支漲停板後,市值竟超過原先母公司,公司帳面資產立刻暴增賺得飽飽,小賣幾趴持股就能大大的挹注母公司獲利。

如此甜美的果實,難怪引無數企業競折腰,紛紛把小金雞邁往海外;更難怪台股去年掛牌企業家數不如預期,因為有數家海外上市企業,其實是撤回原先在台股上市的申請改赴海外掛牌。

台股積弱久矣,縱然成交值恢復到每日千億元以上,但相較陸股每日以數兆元計的成交值,仍是瞠乎其後。企業在台股享有的十多倍本益比,更無法與在陸股掛牌動輒30、40,甚至有百倍的本益比相較。在兩岸股市強弱差距已明顯並逐漸拉大時,對岸又要推動台企在中國上市,要在陸股形成「台企類股」,一旦此政策發酵,兩岸股市的強弱對比恐更深入拉大,台股更可能掉入惡性循環中─好公司、新興企業不來掛牌出走對岸,台股更乏人問津;即使持續居萬點之上,但變成冷灶的台股又因此更難吸引好公司掛牌。

衡諸現實,兩岸經濟力差距拉大,經濟體本身擁有的資金動能相差百倍,吸引全球資金能力亦已不再於同一等級,台股堪與陸股比肩的日子已永難再現,台股亦不可能再有早年「全民皆股民」的熱潮出現。但不論是經濟、產業、或是股市,台灣還是要找出明確的定位,同時盡力提升自己的競爭力、能見度。如果企業的小金雞持續飛過海峽去掛牌,台灣終將由股市、產業再到經濟逐一枯萎縮小。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