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詠翔觀點:民族主義與阿富汗、韓劇綠豆花和賽德克.巴萊

2021-09-26 06:20

? 人氣

賽德克.巴萊並未刻意醜化日本人。(取自賽德克.巴萊臉書)

賽德克.巴萊並未刻意醜化日本人。(取自賽德克.巴萊臉書)

已經發生一陣子的美軍從阿富汗撤退的事件,我最有興趣的並不是美中爭霸、地緣政治版圖變化,而是阿富汗人到底要什麼?又或許要追問下去的是,到底有沒有「阿富汗人」的存在。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會這樣問的原因也很簡單,現在阿富汗這個國家,其實和印度、中國、馬來西亞等等很多國家一樣,是由「敵人」建構起來的,像是現在印度半島上的印度和巴基斯坦這兩個在二戰後獨立的國家,其實原本是由一堆彼此沒有隸屬關係的土邦,經過伊斯蘭化的蒙古帝國(蒙兀兒帝國)和大英帝國的統治,才有現在單一國家的雛型。

伊斯蘭甚至「阿富汗」都不是阿富汗人的傳統

而現代中國,則是和漢民族並不相同的女真民族建立的滿州帝國南征北討,才有是今日這個模樣,包括蒙古、新疆、大西藏,都是被滿州帝國擊敗,成為滿州帝國的一部分,才被「中國」繼承,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

阿富汗也一樣,現在提到阿富汗就讓人想到伊斯蘭教,但事實上現在的阿富汗這個國家,是因為被蒙古帝國征服才「一統」,過往這個地方一直不是一個單一體制的國家,而伊斯蘭教也是阿拉伯帝國和蒙古帝國的征服者帶來的。

現在問題來了,如果要主打民族榮光重建阿富汗,那是不是要撤銷由蒙古帝國帶來的「統一」?要不要拋棄阿拉伯帝國和蒙古帝國帶來的伊斯蘭教?而會不會我們這些問題只是基於一個已經習慣單一政體國家的人才有,被我們稱為「阿富汗人」的這些人,其實並沒有他們屬於阿富汗這個國家的認知?

阿富汗首都喀布爾6日迎來神學士掌權後的第一個開學日,有些課用簾子隔開兩性。(圖取自twitter.com/MohsinAmin_)
神學士政權堅持的伊斯蘭教義,事實上是入侵者帶入阿富汗的。(圖取自twitter.com/MohsinAmin_)

由於我們從出生那一刻起,這世界已經被「主權國家」這種東西給分割占據,人一出生,幾乎就會被賦予國籍,我們沒辦法想像「沒有國家」、「沒有國籍」是什麼樣子,甚至我們會用現代國家的概念,胡亂地去套在過去類似名稱的構成上,以為以前的國就是現在的國。然而其實現代國家被人類社會發明出來,也不過兩三百年,也就是說人類有國家、有國籍的時間,占整個人類歷史不到10分之1的時間。而身在東方亞洲的我們,接觸現代國家的時間更是短。

韓劇中想要引進日本文化革新朝鮮的年輕人

《綠豆花》是一部2019年上映的韓國歷史劇,講述朝鮮王朝末年東學黨起事的故事,簡單說東學黨起事引發了清日甲午戰爭,最後導致日本併吞朝鮮。換句話說,由中國人來拍大概就會是抗日神劇那種調調。

但韓國人處理這段歷史的方式,卻讓我相當驚訝,簡單說劇中有個腳色後來投靠日本人,成為一個「韓奸」,但編劇卻用很長的篇幅(事實上這是本劇的主線之一)來描述所謂的韓國傳統文化,是怎麼樣害慘這個年輕人,讓這個年輕人要立志引進日本現代文明,來摧毀(讓他痛苦的)腐化的韓國舊社會。中國如果用這種方式去理解描述抗日神劇裡面的漢奸,大概不用小粉紅出征,編劇就直接被當局抓去關了。

過去書本上傳遞對韓國人的刻板印象,其中一點是剽悍的民族性,尤其是表現在對日本的仇恨上。《綠豆花》當然也沒去美化入侵的日本人,但整齣戲並沒有用「美好的國度因帝國主義者入侵而毀壞」的方式去敘述,一點都沒有掩飾東學黨起事前朝鮮地方政府的貪汙腐敗、貴族的狂妄自大卻毫無責任感、中央政府官員的落伍與時代脫節的各種醜惡現象。

興宣大院君李昰應(1820-1898)。(圖/想想論壇)
興宣大院君李昰應(1820-1898),是韓劇《綠豆花》時代的朝鮮朝廷要角。(想想論壇)

也就是說,朝鮮人到了《綠豆花》劇中的這個時代,才開始思考朝鮮到底是什麼或應該成為什麼(那個時代的人並沒有「國家」這種概念,他們效忠的對象是「王」)。事實上因為現在是主權國家已經稱霸的年代,自然會讓前一個年代末期思考怎麼建國、怎麼富國強兵的人被重要化。但那個時代想要改善世界的人,思考的並非只有建國一途,甚至也是思考要怎麼改善世界的共產主義,就反對「主權國家」這個東西。

因此《綠豆花》中那位年輕人那種「利用先進的力量,淘汰落後、讓人不幸的舊有規則」當然也是當時的主流思潮之一,只是「建國」獲得最後勝利,這個聲音才被勝者撰寫的歷史弱化甚至掩蓋,這個行為才被汙名化為「叛國」。

越南人的親日、親法之辯,都為割除腐敗的過去

用戲劇的腳色來舉例有點怪怪的,由克里斯多佛.高夏(Christopher Goscha)撰寫的《越南:世界史的失語者》(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Vietnam),是一本很棒的歷史書,高夏在書中忠實地記錄越南求獨立階段的親日和親法兩派的論戰。

由於法國是越南當時的殖民宗主國,主張親法等於承認法國占領越南的正當性,但親法派認為只有學習法國,才能根絕儒家文化對越南的影響,而儒家文化正是讓越南在世界落後的主因。而越南親日派的主張,是日本是當時亞洲最進步的國家,越南應該跟隨在日本之後,將歐美帝國主義勢力逐出亞洲。

也就是說,在那個年代的越南,主流的改革者都不認為「打倒入侵者、恢復美好的過去」是他們首要的任務,甚至他們都認清,越南的問題叢生,原因正好是過去和傳統太過落後,所以必須和先進勢力聯手淘汰過去,即使這個先進勢力是入侵者。

胡志明市交通一景,目前越南人民仍然傾向使用機車在市內移動。(圖/取自Unsplash)
現稱胡志明市的西貢市,在法國殖民越南時期現代化。(取自Unsplash)

國族主義者很愛幻想在異文明入侵前,人間處處天堂,例如漢人不來台灣原住民生活像天堂、八國聯軍不去中國中國人生活像天堂,美國黑船不去日本日本人生活像天堂、美國不打伊拉克伊拉克人生活像天堂。這些完全不符合事實的描述,卻在政治正確下變成另一種事實,質疑者馬上萬箭穿心。2011年上映的《賽德克.巴萊》,由於拍攝的內容是台灣原住民反抗入侵的霧社事件,當然讓一堆民族主義者急著要進戲院發洩他們的國仇家恨。

魏德聖不帶價值批判的鏡頭

只是身兼編導的魏德聖似乎沒打算討好這些民族主義者,在魏德聖的鏡頭下,賽德克人一開始頻頻內鬥而不是快樂和諧的生活。拍日本人來之前,賽德克人也只是拿著獵物跟漢人換米而不是自給自足。甚至在換米過程中,兩個部落還有如黑社會般彼此嗆聲。魏德聖還把出草拍得相當血腥、甚至連老弱婦孺都殺。

有一支信仰彩虹的民族
有一天他們遇見了來自北方一個信仰太陽的民族
他們為了彼此的信仰而互相戰爭
可是他們卻忘了
原來他們信仰的是同一片天空

這是《賽德克.巴萊》當年上映時的宣傳語,魏德聖在片中沒有把賽德克人的抗日理由拍得合理無比,因為他要讓觀眾感受「可是他們卻忘了,原來他們信仰的是同一片天空」。魏德聖這種處理方式,當然讓他被許多民族主義者(不管是中國民主主義還是台灣民主主義)痛批,甚至日本奴才等詞都出爐了。(有趣的是,許多當初罵魏德聖沒有捍衛民族地位的中國民族主義者,今年在奧運時,還努力扮演反民族主義煽動者,勸戒台灣人不要因為奧運隨便鼓動民族主義,這些人當然不是真的反對民族主義,相反的,他們只是怕台灣民族主義凝聚,會讓台灣人更不相信中國民族主義的中國民族主義信奉者)。

幸運的是,在的20世紀民族主義狂潮後,我們可以從事後的角度來檢視,以民族主義為基底的現代主權國家到底是不是人類社會的最好選擇?引進外來勢力來革新既有制度的思考是不是那麼萬惡不赦?以血統和生殖器崇拜發展出來的民族主義真的帶給人類社會更多的幸福嗎?趕走萬惡的殖民帝國主義者、獨立自主的後果真的都很甜美嗎?

綜觀歷史,外來的入侵者當然都很可惡,不過外敵入侵前的統治者,可也不是每個都像菩薩一樣,有時候魚肉人民、可惡的程度甚至超越入侵者。

1990年代身著軍服的海珊。(圖/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海珊統治伊拉克時期,用祕密警察和軍隊暴力,嚴格控管人民、有計畫實施屠殺、迫害,甚至在伊拉克北部對庫德族進行種族滅絕計畫。(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當年滿州人可以征服漢人,就是因為那時候統治漢人的朱姓王朝爛到翻了;日本人可以快速占領中國華北地區,也是因為蔣介石等軍頭引發號稱中原戰爭的內戰,引起十室九空(簡單說,如果你們家是五層樓的雙拼公寓,十室九空就是除了你們家,同棟樓的其他鄰居都死光了)的悲慘狀況,讓華北地區的中國人認為,或許讓日本人來接管大家生命還有點保障(根據資料顯示,國民黨在教科書捏造的所謂黃金十年,其實是沾滿血腥、內戰和屠殺的悲慘歷史,當時東亞大陸最穩定發展的區域,是日本人扶植的滿州國)。

更不要提所謂反美帝人士最愛講的美國入侵前的伊拉克好像美的像天堂,一切都是美軍入侵的錯;但實情是伊拉克當時在海珊(Saddam Hussein)政權控制下,用祕密警察和軍隊暴力,嚴格控管人民、有計畫實施屠殺、迫害,甚至在伊拉克北部對庫德族進行種族滅絕計畫,簡直就是人間煉獄。

而趕走外族的「民族救星」,有時候手段比外國人還狠,不用跑到古巴去看古巴人用生命當賭注、越過佛羅里達海峽投奔卡斯楚(Fidel Castro)口中邪惡的美帝,也不用跑到中南半島去看越南柬埔寨死人千萬的赤禍,看看中國在打完對日戰爭後,國民黨和共產黨用「抓漢奸」當藉口大量誅殺政敵和無辜者,甚至毛澤東為了權力引發造成大量人民死亡的大耀進、三面紅旗、文化大革命,都可以證明,所謂的「自己人」殺起你來,可一點都不比邪惡的外敵仁慈。

思考能讓我們抵擋激進者的煽動

講這麼多當然不是講外來政權多美好,只是要說,過去在國家主義政權的灌輸下,大家很容易就把複雜的世界簡化成好人和壞人,最明顯的就是日本人是壞人,抗日軍是好人,電影中的日本人殘暴無比,抗日軍則是仁慈節制悲壯的仁義之師;但事實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因為戰爭就是戰爭,戰爭就是血腥不仁,有戰爭就有過度殺戮──不管是站在攻擊的一方還是站在防守被迫應對的一方。天下根本就沒有仁義之師這種東西,當然更沒有不帶血的戰爭。當一部戰爭片裡面不留一滴血,沒誤殺一個人時,我們才要想想,這個電影的創作者圖的是什麼。

只有更多的思考,才能讓我們抵擋激進者的煽動,而因此做出損人不利己的傻事。

*作者曾任職政治類新聞周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