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能源轉型及碳中和下的需量反應措施

2021-10-18 05:30

? 人氣

電力系統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控制系統,為隨時保持供需平衡,其背後須有一套周全的計畫與有效的執行方法。再者,電力系統規劃的結果,為電力系統的運用,劃定了不易跨越的界線。也就是說,不論電力系統規劃採何種方法,其資源規劃與配置都是長期的,很難追上政策法規及異常氣候快速變動的腳步。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在能源轉型、再生能源大量併網、二〇五〇碳中和、氣候變遷與極端氣候之交互影響下,電力系統規劃與運用之要義、方法與技術,目前已起了相當大的變化,可預見的是,在新的技術發展下,未來會有更飛躍的改變。

可見的未來,電力系統資源規劃的選項,將不再侷限於傳統的供給面資源(核、火、水),也不再侷限於傳統的需求面管理資源,未來的資源組合將包括:各項可改變用戶用電行為的方法(如節約能源及能源效率措施)、低碳及無碳能源如再生能源、氫能、電池儲能、負碳排技術,電力部門也必須透過電力化(electrification),提供其他碳排部門(如運輸、工業及住商)所需之協助。屆時,缺不缺電也將不再是絕對的概念,而是相對的概念。循環經濟、共享經濟的概念會被引進與落實,所有資源屆時會被一視同仁地看待,這也就是物物相聯、物物為我們所用「物聯網」概念。

總結來說,台灣是在缺電的八十年代引進需量反應的,但不代表現今及未來的需量反應,是在缺電的前提下實施的,這是很不一樣的概念。 

透過改變民眾、企業、公部門之用電行為,除了可使電力資源規劃成本最小化,伴隨儲能技術之進步,更可以作為我們未來因應再生能源間歇發電特性及再生能源高發電占比之重要手段。

此外,儲能設備因具有反應速度快之優勢,除了可以提供輔助服務(電力系統控制所需之服務),也可以參與電能市場交易,或搭配再生能源提供多種服務,有多種商業模式可資選用,是台灣未來擴大需量反應措施之實施範圍、情境與規模,邁向二〇二五能源轉型及二〇五〇碳中和不可或缺的資源選項,我們應予以重視,也應予以支持。

*作者為台北市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