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天兵茶人 用傻勁成就「兩岸茶王」! 邱宏仁 走出自己的路

2015-01-22 12:23

? 人氣

製茶像藝術 色香味集一身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圖片取自Flickr@Ashwin Kamath)

種茶、製茶,就像是一門藝術。綠茶是未經發酵的茶,紅茶是完全發酵的茶,而烏龍茶就在兩者之間;因此隨著發酵程度、烘焙技巧,能創造出千變萬化的香氣與滋味,這也是台灣茶的特色、世界之最。一樣的茶,不同師傅做出來的味道不會一樣;即使一樣的茶、同一個師傅,這次與下次烘焙的味道也不盡相同,滋味也是獨一無二。

製作台灣茶程序繁雜,採摘、萎凋及攪拌、炒菁、揉捻、乾燥、烘焙等等,過程環環相扣,一個環節出錯就可能讓茶走味。邱宏仁說,茶的好壞有一定標準,但這標準又說不出來,「茶翻一次?翻兩次?一點細微改變都會影響滋味。」

每到採茶時節,氣象局報告很重要;不只看天,還要看人。如今採茶人口嚴重流失,人手不足,往往一人難求。從萎凋到發酵要12小時,有時師傅炒菁炒到半夜12點下班,邱宏仁不滿意,自己再去炒到天亮;採茶時節,經常一連20幾天每晚只能睡2小時。

拿到茶王,另一個大功臣是負責烘焙的媽媽林淑媛。她解釋,滋味與香氣在烘茶機中慢慢轉換,色、香、味就像三條曲線,各自有不同頻率與波長,烘焙就在於集色、香、味都在高峰之大成,但這需要相當的經驗與功夫。有時一焙就要24個小時,負責後焙的林淑媛會守在旁邊,每15分鐘試茶,「經驗會告訴你,現在色、香都不錯,下一波味道就會對了。」

說起來簡單,林淑媛回憶當年從零學起,誰願意傳授真功夫?都是點到為止。她只能慢慢試,累積經驗;到現在什麼茶來,她也自信能焙出好滋味。因為沒有公式,也沒辦法請師傅焙,現在這個關鍵任務還是她一肩扛起。林淑媛說,「焙茶就是跟茶對話,做出山頭味、手路茶(台語)。」有時候雖然好幾天沒睡覺,但是能焙出一泡好茶,興奮難以形容。

賽事接連奪冠 千載難逢

(圖片取自Flickr@Michael Camilleri)

每回參加比賽,由於從繳茶到評審時間不一,有的要半個月、有的是2天;而初審可能有3000、4000個茶樣打散,光是讓評審品評就得花好幾天。但是茶葉會隨著時間「退火」,不知道哪一天會被評審喝到?可能已太過或不及,因此都要預設回火空間,一款茶必須多焙幾個不同階段,繳交三、四個茶樣,以利靜置後能回到最好表現。

令人嘖嘖稱奇的是,一品茶業好幾次參加比賽,同一款茶的不同茶樣,居然同時拿下第一、第二名,兩個茶樣的差別甚至只在於多焙了半小時,評審卻能從近4000杯茶中盲飲抓出來。找到了主審阿里山冬季茶比賽、也是兩岸茶王評審之一的楊盛勳,他笑著說:「你可以說他們的茶真好,也可以說我的功夫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