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日,游教授再發文痛批蔡英文〈當蔡英文黨政軍大權一把抓之時〉。他寫道:
當然,當一個大權一把抓的總統兼黨主席,蔡英文可以號令全黨,眾綠林好漢誰敢不從?可以睥睨自豪,笑傲島內,毫無顧忌的享受權力的滋味。但權力與責任是相對的,當盡情享受權力的時候,不要忘記老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至理名言。
游盈隆的政治立場和身分被劃歸為綠營大佬應無可疑殆,而他此刻心情上的怒不可遏,也絕對可以理解。但,徵諸現實,游盈隆近年來其實已經跟民進黨權力核心漸行漸遠了。
民進黨組黨原圖本來就抄自國民黨的剛性政黨組織
回到歷史,民進黨從組黨的原形就是個剛性政黨,而且該政黨的整個組織體系,都抄襲自國民黨的黨章而制定。說穿了,其原始架構本來就是列寧政黨的雛形,而且組黨之初還是派系共治的原始設計。所以黨內派系爭奪發言權自始即備,延續至今,各家派系勢力有起有落,權力遞嬗也有增有減,但始終不曾歇止。由於各派系的內鬥往往極其慘烈,也因此總被外界誤以為這就叫做「黨內民主」!
可是,派系內鬥一旦分出勝負,這個抄來的本土剛性政黨內的派系,不管輸或贏也就會乖乖地自動歸隊到民進黨旗下,憑你再叱吒風雲,甚或是智商高於157以上的政治高人,誰要想脫隊自立成個體戶或另組政黨,一定會灰頭土臉,一蹶不振,迄今為止屢試不爽,無一例外。原因無他,民進黨死忠的基層群眾(未必是黨員)是堅定團結的,決不會縱容輕饒對黨的背叛者。
所以,只要黨的死忠群眾不分裂,這個黨就不可能分裂。
這道理,也可以反推到國民黨這外來剛性政黨身上。韓國瑜即使再怎麼草包,或即使渣到無以復加,票一開出來,他還是會拿到552萬多票。
民主政治下的政黨本來就只能扮演選舉機器
換個觀點,從民主政治的角度切入來談,如果我們願意認定政黨本來就是選舉機器,則政黨的最高使命當然就是在每一場選戰中「如何勝選」。也因此,如何在每一場選戰中找到並推出「最強或最能夠勝選」的提名人,才是這部選舉機器至高無上的唯一思維與責任。
設若,透過黨內初選可以確認找到並推出「最強或最具勝選資格」的提名人,自然應該進行初選。可是,回看2018年的黨內初選結果,答案很清楚,黨內初選只會造成無可彌平的廝殺裂痕,也嚴重衝擊了接下來的選戰結果:「慘敗」。
接著,敗選黨主席率同一干黨工們援例鞠躬下台。試想,這樣的黨內民主有何意義?這樣的形式民主是政黨機器應該義無反顧堅持的嗎?
退一萬步說,如果,在野的國民黨能被我們接受是個「忠誠的反對黨」,則無論哪個黨贏得選舉,都會基於台灣主權和最高利益,而捍衛我們國家的民主與自由和人權的生活方式,則我們其實無須操這份心去過問民進黨內的黨務選擇或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