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不光女性不想結婚,男性也不想結婚」,盧西說:「都不想將就。而且相互都非常重視自己的利益。結婚並不能讓自己生活品質提高的話,我覺得沒有人願意。」
新一代「無所謂族」:自私沒錯
根據中國民政部每年的統計數據,中國的結婚對數和結婚率自2012年達到頂峰之後開始逐年下滑。結婚對數在2013年為1347萬對,到了2020年下降到813萬對,差不多少了一半。2013-2020的粗結婚率也從9.92 ‰逐年下降到5.8 ‰。同時,結婚年齡也表現出推遲的趨勢,主要結婚年齡由20-24歲人群變為25-29歲人群。在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結婚率普遍偏低。
結婚的越來越少,離婚的也越來越多。1987-2020年,離婚對數從58萬對上升到373萬對,粗離婚率從0.5 ‰增長至3.1 ‰。
上海的Phillis認為,用「恐婚」或者「不婚」來形容像她這樣的年輕人,倒也有點言過其實了。他們的狀態更像是「無所謂」,結婚並不是人生的一條必經之路,有或是沒有都可以接受。「就是順其自然,但是結婚不是我的必選項。不結婚也完全OK,但是如果有機會碰到合適的,也不是不能結。」
Phillis認為,最大的原因來自於對婚姻的不信任感,而王力宏事件給她的不信任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證。她告訴美國之音說:「我覺得我們這代人,拿我自己來說,要一直很喜歡一個人,然後要跟他過一輩子,說出來就覺得壓力很大。萬一我只喜歡這個人兩年,三年,然後呢?我要不停的離婚結婚嗎?這個約束感對我來說可能就是有點太強了。我自己都不能相信我能做到這件事情,更別說我能相信另一個人會對我也做出這樣的承諾。」
北京的盧西告訴美國之音記者,因為沒打算結婚,也不想要孩子,曾經被家裡親戚指責過「自私」。她的態度是毫不愧疚,坦然接受:「我覺得(說我們自私)公平,但是現在年輕人也不覺得自私是一件不正確的事情。我覺得可能是我這個年齡段,大家對婚姻這個事情認識的更透徹一點。」
位於紐約的NGO「中國婦權」創始人張菁長期觀察中國婦女問題。她覺得,隨著經濟的發展,結婚率走低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她告訴美國之音:「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結果是女性的工作需求,要求平等,脫離家務事,全心身的走出到社會來,徹底的走向男女平等的意願提高了。在這種情況下,歐美國家,民主國家,還有經濟發達的國家,他們的婦女生育率都比較低。所以這個狀態是個普遍現象。所以中國婦女生育低呢,也受到這種思潮和國際背景的影響,主要就是來自於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