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因同意設立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遭到北京嚴厲的外交和貿易制裁,2萬多瓶立陶宛「黑螺旋槳蘭姆酒」被砍單拒收,立法院長游錫堃訂購了一批「民主蘭姆酒」,台灣菸酒公司也收購了,還特別選在農曆大年初一(2月1日)開賣。不料,這批蘭姆酒在台售價600元,是淘寶網上價格的4倍,網友怒批,這是把台灣人當「盤仔」(台語:傻子)。
歷經108天的海上漂流,從立陶宛來到台灣的這批貨,不只是蘭姆酒,還有蒸發奶、穀物、肥料、雷射機、煤炭泥、木材等。台灣不僅接收這批來自中國的貨,國發會還允諾提供立陶宛2億美元的「台灣中東歐投資基金」,後再加碼提供10億美元的融資基金。這不禁讓人懷疑,是「金錢(銀彈)外交」、「凱子外交」又捲土重來了嗎?
烽火外交:公款遭侵吞,台商被洗劫
從李登輝時代到陳水扁時代,走過血淚斑斑的「金錢外交」。時任外長胡志強支付1.45億美元,陳水扁接任總統再給500萬美元,和馬其頓的邦交只維持了不過兩年;科索沃戰爭後,支付3億美元援助科索沃,結果打了水漂,連邦交關係都沒有。最驚奇的就是巴紐案醜聞,時任國安會秘書長邱義仁、外長黃志芳為了巴紐邦交,遭到外交掮客金紀玖和吳思材侵吞2980萬美元,最終建交破局,還打起了國際官司。
響應援外政策的台商慘遭劫難。尤其是拉丁美洲的海地政局動盪,我派出的農技團2012年曾遭當地暴民洗劫一空,還有台商的工廠幹部被綁架。台灣「帽子大王」、前三勝製帽董事長戴勝通在扁政府時期響應援外政策,赴海地投資設廠,豈料隔年海地政變,工廠幹部被綁架,只好黯然關廠,導致自身負債上億元,連帶賠上35年企業走上歇業的厄運。
相較於中國,台灣只是小巫見大巫。中國外交部、國台辦批評台灣「金錢外交」,則猶如「一百步笑五十步」般可笑。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撒錢搞面子外交,2017年在北京「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宣布,中國向絲路基金新增資金140億美元,並提供540億美元專案貸款;2018年在「中非合作論壇」祭出銀彈攻勢拉攏非洲國家,承諾向非洲提供600億美元經費,還免除了非洲窮國2018年底到期的政府無息貸款債務;2020年中國提供20億美元國際援助,支持開發中國家抗疫與經濟發展。比起台灣經援立陶宛,一帶一路、中非合作論壇的大撒幣,才真是財大氣粗的「金錢外交」。
立國模式:基建變投資,可以撐多久?
比起過往「金錢外交」,蔡政府援助「立陶宛模式」的方式有三大轉變:
首先,是從基礎建設轉向投資、融資,而不是早年國合會、醫療團和農技團,現在是轉向台商投資友好國家。亦如,國發會主委龔明鑫所稱「非基建經援,而是投資。」但問題是,台商興趣缺缺,在立陶宛值得投資的項目不多,以雷射產業雖是立陶宛的重點產業,但產值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