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領袖會談,以及歐盟推遲宣布與台灣的新戰略合作計畫後,立陶宛出人意表地放行「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The 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Lithuania)。同時間,正於立國訪問的美國務院次卿擇雅(Uzra Zeya)強硬表示,反對其他國家干涉立陶宛深化與台灣合作的主權決定。
北京隨即宣布,中國與立陶宛的關係降為代辦級。
正式外交關係「由深入淺」的三個層次分別為大使級,公使級,代辦級。許多期盼「中,立斷交」的大陸網民感到失望,但值得注意的是,「立陶宛駐台代表處」也尚未成立。雙方都保留了後手,中立,或正確地說,中美在台灣問題上的較勁仍在雲裡霧裡進行中。
對立陶宛事件,華人輿論圈原本預期中美領袖會談與歐盟縮手後,立陶宛起碼會先觀察國際風向,暫緩「挺台」事宜,況且立國本也宣布年底才會做最後決定,因此,即便台立兩方都極盡低調處理,選此時機放行仍特別引人側目。
口說與行動是兩回事,口頭挺台是「吵著要糖吃」,行動挺台則是「不給糖就搗蛋」,在歐盟都收手觀風向的時候,立陶宛何來底氣付諸行動?更重要的是,中美間目前到底處於和緩氣氛或是對抗?
這盤棋的複雜度,恐怕超乎原先的想像。
一方面,拜登政府仍不放棄對北京玩和戰兩手,近日紐約時報也開始質疑拜登想「兩全其美」(不願得罪鷹派,又希望中國幫忙)的心態矛盾。
另一方面,歐盟在挺台動作上踩了煞車,立陶宛卻維持衝撞姿態,兩造一緩一急就似不合理,但這是因為我們忽略了歐盟與其成員立陶宛關係的微妙之處。
簡言之,由於難民問題,歐盟高層(也就是大國們)與立陶宛關係緊張,而美國挺「立台交往」有雙重目的,其一是在難民問題上向歐盟施壓,擴大歐俄之間的矛盾;其二是在台海問題上製造事端,高槓桿政治操作有利在中美博弈中擴大美方優勢。
對立陶宛而言,有美國撐腰,並「聽命」將事態延伸到台海,有利於壓迫歐盟解決火燒屁股的難民危機,以及強化與美國的關係反俄。
如果中美領袖會晤象徵著中美關係和緩,對立陶宛與美國反華鷹派並不利,因為局勢會滑向「沒人給糖吃」的窘境。美國反華鷹派並不只是共和黨,還包含拜登政府與民主黨內的部分成員。
現在我們看到了「不給糖就搗蛋」的突兀局面,從某種角度來說,立陶宛成功了,華人圈終於肯正眼瞧瞧這個遠歐蕞爾小國到底在鬧什麼。
難民問題再戳歐洲
今年8月開始,中東難民湧入西歐國家的速度加快,難民主要選擇從白俄羅斯進入鄰國波蘭與立陶宛,再流入西歐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