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看到台灣,香港,中國及韓國,所謂受儒家思想影響甚深的地區聚集在左上角,也就是「基本生存」及「世俗理性」較高的地方(特別的是日本的「個人表達」性較高);歐美國家聚集在右上角,伊斯蘭地區,非洲及拉丁美洲則聚集在左下角。這個圖表特別的是還特別劃出了高收入及低收入的區域,和區域文化的特質做出了搭配對照。我想比利時朋友M 會有這樣的感受,照這份圖來看便清晰可見了,當然還是想再強調一次,「文化」這個東西只有各自站立點的不同,並難以定義所謂的好壞。
回過頭,我們是怎麼看待自己背後的根?是什麼樣的土養出了我們?尤其是年輕一輩的我們,文化交流的互動性已經大大高於先前的世代,照這個速度下去,我想會有這個圖表便再也不能如此概括區分的一天,那到時的我們該怎麼教導歷史?用什麼樣的方法認識自己?認同所該歸屬的群體呢?
討論到這,總不免有種無法遏止混亂,無能為力的淡淡哀傷,所以在這樣洪流的當中,我們總要嘗試不斷地偶爾停下來,看看自己走到了哪裡?我想當一段路走得夠長了,該發生的就都會發生,試著擁抱每一個來到面前的,那是一段豐富立體的人生便會有的多角面。
那時因為工作得下山一陣子,和一個住在我金瓜石工作室附近的朋友說:「有點想念山上了呢。」他回:「這裏已經下了一整個禮拜的雨,你不會太想念的。」我順口地說:「愛一個地方就是愛她的笑容,也愛她的眼淚。」
然後想想自己是不是也這樣愛著,那些被我們扛在背後的那些「能」與「不能」呢?看待所屬文化的時候如此,擁抱自己的時候更要如此。
*作者為自由跨域藝術工作者/攝影師 ,著有《中亞,聽見邊境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