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義務役期是否延長,國防部正式研議恢復一年期間的可行性,這是台灣民眾看見俄烏戰爭後,引起國內社會討論的重要議題。但是,有責任的政治人物不應該將人民都叫去當兵前進戰場,必須要思考的是:台灣真的需要走臨時起意式的「義務役期延長」的回頭路嗎?
事實上,台灣往募兵制發展是參酌先進國家潮流而決策,是長期評估而決定,但是這次的義務役期延長似乎只因為了一場俄烏戰爭,就臨時起意要延長義務役役期,這雖是身為國防部的基本安全作法,但是否適合台灣及兩岸情勢?
延長義務役役期是否有盲點?台灣的部隊裡最常被人提出來的問題不外乎是「軍中複雜的生態關係」、「意義低落的重複勞動」、「陳舊的管理與訓練」。從年輕人的角度而言,面對兩岸對峙的現代化戰爭,當前落後的義務役服務與訓練就是浪費時間,也難怪遠見雜誌的調查:20到29歲的這個年齡區間不願意上戰場的比例竟高達了70.2%!
以兩岸人口的差距,就算台灣是「全民皆兵」,兵力數也比不過中國大陸。因此,在這種義務役期延長的安全思維下,台灣面對中國大陸的軍事威脅也就發展出一種刺蝟戰術、豪豬戰略或毒蠍戰略。簡而言之,係指:台灣在對岸中共的武力威脅下,應改採對重要軍民設施疏散、偽裝、備份與加固,並儲存充足重要物資,再配合強大專業化陸軍,擊退可能的入侵。
但是,刺蝟戰術、全民皆兵的「安全思維」真的適合台灣嗎?台灣大部份的父母真的願意讓自己的小孩上戰場嗎?負責任的政治人物是不是應該創造「和平」?甘地曾說:「追求和平絕對不是投降主義」,台灣是不是應該要創造和平,而且是一個制度性的「和平架構」?這種臨時起義式的義務役役期延長作法,是不是讓台灣兵役制度走回頭路?還是請蔡英文總統及各位國安高層們,再想一想吧。
*作者為資深政治幕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