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編專欄》台灣圍棋發展史—昔日頂尖棋士與他們的產地:滿滿江湖味的奕園

2022-04-09 11:03

? 人氣

2020年7月,舊名人賽歷屆冠軍得主參加第一屆名人冠軍賽開幕式合影 (左起:周俊勳/彭景華/陳士/林文伯/陳長清/陳國興/林聖賢)。(海峰棋院)

2020年7月,舊名人賽歷屆冠軍得主參加第一屆名人冠軍賽開幕式合影 (左起:周俊勳/彭景華/陳士/林文伯/陳長清/陳國興/林聖賢)。(海峰棋院)

2022年,新一屆「名人冠軍賽」為保持台灣圍棋的傳統,正式更名為「名人賽」,被視為是「舊名人賽」的延續,更象徵新名人賽的時代來臨。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自圍棋東傳日本以來,「名人」兩字已然演變為棋士的桂冠。

名人最早的傳說可追溯至織田信長。相傳本因坊始祖本因坊算砂年輕時曾與織田信長下過一盤讓子棋,信長被讓五子、未能取勝,不禁脫口讚嘆算砂為名人,名人遂有天下第一之意。然而,此番典故是真是假,至今已不可考。

至於後來的「名人碁所」則由豐臣秀吉所創,而名人碁所延續至德川家康時代,無疑晉升為日本圍棋的最高位階。

當時,全日本只能有一位九段,晉升為「名人」者為理所當然的九段,享有棋界最高的俸祿,甚至配有侍衛,是各大圍棋門派覬覦、爭奪的頭銜。過去,名人可經由政府任命、協同推薦,或爭棋決勝,形同棋界的武林盟主。

日本明治維新後,圍棋也開始改頭換面,終於在1924年成立日本棋院。1937年,名人本因坊秀哉將「名人」、「本因坊」名號讓渡給日本棋院,自此名人之稱,不再是由門派繼承,而是由比賽產生。

本因坊秀哉(1874-1940)。(圖片取自日本棋院)
本因坊秀哉(1874-1940)。(圖片取自日本棋院)

爾後,日本圍棋進入新聞棋賽的時代。1961年,日本讀賣新聞社舉辦第一屆名人戰(又稱舊名人戰),不過在1975年爆發糾紛,朝日新聞社意圖橫刀奪愛,搶奪舉辦名人戰的贊助權。一時之間,讀賣新聞社與朝日新聞社爭鋒相對、水火不容。

經過幾番交涉,讀賣新聞社終於選擇妥協,名人戰歷經14屆後,改由朝日新聞社主辦,屆數則重新計算,時至今日已舉辦46屆,不但名列日本七大圍棋賽事,更為日本圍棋規模最大、獎金最高的三大比賽之一。

在談到台灣名人賽之前,必須先提台灣圍棋發展史,而台灣圍棋史則離不開「奕園」。

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來台,1940年於重慶成立的「中國圍棋會」亦隨之在台北復會,並於1951年11月,在位於八德路一段的台北市空軍新生社舉行會員大會,由當時的參謀總長兼空軍總司令周至柔出任復會後的首位會長。

1975年,林文伯獲頒第三屆全國圍棋冠軍賽冠軍證書。(海峰棋院)
1975年,林文伯獲頒第三屆全國圍棋冠軍賽冠軍證書。(海峰棋院)

中央日報於同年舉辦台灣首屆全國性圍棋比賽:「全國圍棋賽」;中國圍棋會則在隔年舉辦全國冠軍賽,奠定台灣圍棋發展的基礎。

全國冠軍賽連辦兩屆後,沒能接續舉辦,取而代之的是滿滿江湖味的奕園文化。堪稱台灣棋史工作者的李敬訓在《圍棋史話》中如是描述:

「『奕園』是中國圍棋會的『直屬棋社』,位於台北新公園(現改為228紀念公園)音樂台旁的一隅,本為提供遊客歇腳的茶亭,後為圍棋會接管,除賣茶之外,並設棋座,可供棋友下棋,當時以圍棋為主,象棋為輔。奕園的面積不大,一層平房約70坪左右。其中有一面積不到5坪的房間,即是中國圍棋會的會址所在。

棋社之所以吸引人,收費便宜是原因之一。來到棋社,茶房即奉上香茗一杯。熟客還有專屬茶杯,所費不過一張電影票錢。此後加水免費但不換茶葉,可以盡情停留至棋社打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