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經濟模型為何失效
中國的經濟到底有什麼特別的地方?為何西方的經濟理論模型在分析預測中國經濟會否崩潰的問題時紛紛失效?
問題就出在一些關鍵環節上,不用一些例子來分析的話,是很難去體會這種感受的。
在歐美,政府主導一個投資項目究竟有多困難呢?我們還是來看看一個美國最典型的實例:
以最近聯邦後勤總署管理和建設的政府辦公用房為例,從立項到竣工後的管理程式是:聯邦行政部門向後勤總署提出用房需求計畫,後勤總署進行立項評估,確定是在現有政府辦公用房間調劑,還是對用房單位舊樓進行維修改造、擴建或新建。方案確定後,後勤總署與用房部門協商,根據政府辦公用房的總體情況提出預算報白宮預算管理辦公室(OMB)審核,OMB對預算明細及依據進行檢查並上報國會;國會組織聽證會,徵求國會議員意見後決定是否批准;國會通過後提出相應的法案轉交OMB,經總統簽字後法案生效;至此,項目決策階段完成,項目進入建設實施階段。在這些過程中,尤其是OMB和國會審議預算的過程中,時間相當漫長並且要進行多次調整反復。如果碰上複雜專案,預算明細必須非常清楚並依據充分,才可能得到白宮與國會的批准。
在美國,由政府主導一項工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審批就是個很長的過程。再來看看中國。
從2014年10月至今,國家發改委密集公批復基建項目62個,分別為2014年10月批復15個項目、11月22個項目、12月14個項目、今年1月11個項目,保持了每個月2位數的批復數量。根據發改委公開資料顯示,這62個基建專案總投資額超過1.5萬億元。整個2014年,發改委批復的項目不下10萬億。
以上只是列出的部分審批專案, 外國人一直很納悶,為什麼中國的發改委能那麼隨意的去批一個項目出來?這種密集性的批復,跟歐美這些資本主義國家是天壤之別。歐美網路論壇上曾經對中國發改委審批的這種超密集基礎設施投資展開過深刻討論,為什麼美國就做不到呢?
當時不少國外的網友認為,這是美國的兩黨制在扯皮搞的,是制度上的原因。顯然,這個分析片面了,關鍵的因素不在這裡。
還是來看看一個紐約中央公園沃爾曼溜冰場翻新重修工程的例子。比如這項工程是1980年6月由紐約市政府決定閉館重修的,計畫耗時兩年半,耗資200萬美元。但過了9個月之後的1981年3月,工人才開始陸續進場施工,工程開始後相當長時間裡,這項工程都因為資金問題和管理問題而未能順利進行,到了6年後的1986年,距離完工依然遙遙無期,但是花在這項工程上的資金卻已經超預期達到了2000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