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平臺,欠本地化
中國大陸平臺作為西方平臺的替代品,因欠缺在地化,競爭力欠奉。面對YouTube制裁李家超,香港政治網絡紅人倡議使用中國大陸的平臺作為替代品,未免過份樂觀。據Dragon Social的「中國十大最受歡迎的社群媒體網站」報告指出,微信和新浪微博穩佔中國大陸社群媒體的龍頭地位,然而根據「Digital Report 2020」,微信和新浪微博卻在香港遭遇迥異的結果。除網絡生態外,香港政治人物的服務對象理應是香港市民,而非中國大陸市民,選擇使用在香港歡迎程度較低的中國大陸平臺,完全無的放矢。舉凡成功經營的海外媒體,必須經歷本地化,如中國大陸支付平臺的支付寶和微信,均有屬於香港人的「錢包」,對接香港本地貨幣和市場。微信和新浪微博顯然未經歷香港本地化,競爭力不如他人。加之,中國大陸的網絡媒體言論審查嚴謹,官方「維護」網絡環境,主導爭議性議題的話語權,加上極端民族主義充斥的網絡生態,稍有不慎「失言」,容易導致「此內容因違規無法查看」。中國大陸平臺因受眾面薄弱和現實限制,喪失在香港的媒體領導地位。
逆水行舟,優勢欠奉
相對而言,中國大陸和美國較香港擁有較大的科技研發優勢。中國大陸科技研發公司大多擁有一系列配套,包括員工宿舍、交通補貼、加班補貼,加上濃厚的「加班文化」,有效提升員工研發產品的原動力;美國私人企業投資金額龐大,大多擁有創業家精神,動輒追加投資數千萬以上,為研發產品增加延續性和風險承擔力。反觀香港,科技研發氣氛薄弱不在話下,公營機構不作為,加上腐化的官僚體制注重形式主義,未能引進人才,遑論提高創新原動力。科學園作為香港科技創新的象徵,庸碌無為,科技產品成果欠奉,不少場所淪為分租辦公室的「地產用地」,與創新科技的理念背道而馳,可謂「大白象工程」。而且,政府所謂的「創業發展基金」缺乏對創業者的監管,容易導致項目夭折、私相授受支付薪金和濫用名義向銀行借貸等弊端。香港科技研發風氣薄弱,加之公營機構的腐化,導致止步不前。
研發平臺,突破制肘
香港政府應積極作為,自主研發本地平臺。在香港的營商環境,研發平臺的成本最少需要港幣$350萬,能登大雅之堂者則需港幣$1000萬以上,研發團隊不少於20人,包括15人專注研發,5人負責行政和日常營運,研發與行政及營運人員的理想比例為3比1,從資料蒐集至成功研發產品約需要2年,另外預算廣告費約為成本的20%,即約港幣$200萬,進行推廣和售後服務。政府應採取公私營合作模式,主動介入科技創新市場,投資或入股私人機構作為股東,既能引進資金增加研發資本,又可以監管進度,杜絕冗員和散漫之風。上述成本之於政府庫房乃九牛一毛,與其投資「大白象工程」,倒不如採取實用主義,投資私人機構,嚴格落實平臺研發。香港的本地平臺必須佔據主導地位,才能對抗西方媒體肆意制裁本地政要的手段,杜絕外國勢力干預,亦能避免以中國大陸媒體作為替代品,將極端民族主義和篩選言論的影響力降至最低。香港必須排除萬難,研發本地平臺,突破國際環境的限制,使政治專責民生。
總而言之,是次YouTube制裁李家超,突顯香港「我為魚肉」的困境。香港必須自強於科技創新,自主研發本地平臺,主導本地事務的討論,打破西方媒體的壟斷,以及避免以中國大陸媒體作為替代品,突破國際衝突的制肘,無需投鼠忌器。
*作者為城市智庫成員、立法會議員助理、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社會科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