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認為,面對中國這個規模10倍於俄羅斯的經濟體,多邊協調將過於繁冗複雜、效率低下,而且中國政府會堅定對抗挑戰,就像在川普政府發起的美中貿易戰中那樣。
此外,華盛頓方面越來越意識到,美國的制裁威力正因可能存在的過度使用而削弱。超過1,000個與中國有關的實體出現在美國政府機構的制裁名單上。
僅美國財政部就管理著37個獨立的制裁項目。財政部去年表示,面對數位貨幣、另類支付平台和隱匿跨境交易的新方法等有可能降低美國制裁效力的技術創新,已對制裁機制進行評估。
對沖基金橋水(Bridgewater Associates)的創始人達利歐(Ray Dalio)認為,中國的崛起是以美國為代價的,他說,如果制裁俄羅斯有助於結束烏克蘭戰爭,這將增強美國的影響力。不過,達利歐在4月份寫道:「如果這些制裁舉措沒有奏效,我們將有可能看到美國失去其最獨特、最偉大的力量——對世界儲備貨幣和資本市場體系的控制,因為將有越來越多的其他國家逃脫美國的這種控制。」
歷史背景
在建國初期,美國發現自己成為了被制裁的靶子,於是美國想辦法扭轉這種情況,並藉機成長。
1812年,美國向大英帝國宣戰,爆發了1812年戰爭,部分起因是英國扣押了美國商船以阻止美國與法國進行貿易。美國歷史學家沃爾特·伯恩曼(Walter R. Borneman)說:「在此次戰爭前,美國仍有依賴歐洲的想法,但在戰爭結束後,美國出現了獨立和尋求民族認同感的思潮。」
中國有自己的歷史背景:毛澤東對自給自足的追求源於內戰後深層次的經濟困境;國共內戰結束後,中國共產黨於1949年掌權。由於自給自足策略產生了適得其反的效果,中國陷入貧困,但後來上台的中國領導人推行的策略都或多或少地有點毛澤東「內向型」願景的影子。
儘管如此,後毛澤東時代的中國領導人對全球貿易和投資持開放態度。作為一個強烈的民族主義者,習近平越來越多地借用毛澤東時代的術語「自力更生」來描述他的核心防禦戰略。
紐約政治諮詢公司Eurasia Group的地區分析師Neil Thomas稱:「與我們看到的改革開放之後的其他中國領導人相比,習近平倡導的自力更生肯定更注重國內生產和國內技術。」
供應線
隨著烏克蘭緊張局勢推高糧食價格,習近平要求食品生產方面也要自力更生。習近平3月在北京對政協委員語氣堅定地表示:「誰來養活中國?中國要靠自力更生,自己養活自己!」
在實踐中,自力更生對於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國而言,意味著找到進口的替代品或建立可靠的供應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