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偉告訴記者,他與許多同事決定,只要上海一解封,他們就會離開。即便現在接單多了,他並沒有太多想法,現在就是等待封控結束的那一天。
「現在就是吃麵包喝點水。90%做核酸都要錢,每天都要花錢的。」他說,食衣住行,還有車子電瓶充電費,加上反覆自費核酸檢測,一個月下來,自己也花上了一萬多元,這並不是一個輕鬆的工作。
此外,外賣騎手的安全問題,也引發關注。4月22日署名帳號@superpeur 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一段視頻,視頻中的一名快遞員深夜在上海延長中路撞上路旁樹木,在血泊中等待救護車。這段視頻迅速被轉發,但很快遭到刪除。
「光靠政府是不夠的」
在各方壓力下,上海政府正掙扎著與各大外賣電商合作,解決物資運送的問題。根據中國新浪網報導,至四月底統計,現在上海的外賣騎手在崗人數達1.8萬人,每日約有180萬張訂單。
研究中國新冠疫情下社區活動的上海紐約大學(NYU Shanghai)社會學助理教授繆佳告訴BBC中文,在2020年,武漢封城期間,她的團隊便發現,社區的「凝聚力」對於協助人們度過危機。而所謂凝聚力的長成,是來自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及互助。
同樣生活在上海的繆佳說:「在面對重大的公共衛生災害面前,光靠政府力量是不夠的。我們還是需要,而且是極大的需要動員社區的力量,譬如速遞小哥們......他們是這個城市停擺後重要的人,可以說就像城市的血管。」
繆佳解釋說,外賣騎手在疫情之前就很重要了。她剛在北上廣深四個中國一線城市做過一個平台經濟的調查,調查全中國有多少人以平台(互聯網)經濟維生。研究發現,快遞行業為這四個城市貢獻了2.5%的就業率。僅美團一家旗下註冊的就有300萬外賣騎手。
「在疫情之前,他們就是我們生活中,還有為經濟做出貢獻的重要人群。疫情中他們對我們生活更重要了。」
小武跟宏偉也說,在封控期間會收到一些求助的電話。有許多同樣是外地人,才剛到上海,意外被困住。或是當地貧窮的人家,三餐不繼,實在是餓昏頭了,央求騎手們可以分點東西給他們,他們也盡量協助。
宏偉舉例說,虹口區有個老先生煙癮太大,實在撐不下去,說傾家蕩產有5000元積蓄,要他幫忙買幾條平時抽的香煙,他幫忙尋找很久,結果也無能為力。
繆佳告訴BBC,根據她的研究,有些外賣騎手們本來是因為封城走不了,發現自己可以在危機下,協助運送醫療藥品或物資幫助到許多人,因此越做越多。她認為,這些都是在重大公共衛生危機時,社會凝聚力的展現。
她認為,這種力量需要延續下去,因為人類不僅面對Covid-19,將來在氣候暖化等問題下,恐怕還有許多自然災害的問題要面對,屆時社會互助團結的凝聚力仍是度過危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