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策略叫做進口替代,簡單說是希望用本國產品取代進口貨占據內需市場,實際上的操作方式通常是運用高關稅阻擋舶來品(不怕被報復嗎?反正這種國家通常工業化程度極低,也沒什麼產品可以出口),用種種優惠措施吸引外廠直接來國內和國內廠商合作設廠藉此取得技術,台灣二戰後許多民生工業,如家電(例如三洋、國際牌)、汽車(例如裕隆、福特六和),都是運用「進口替代」建立起來的。
在物資缺乏的年代,消費者其實別無選擇,「進口替代」的廠商,也因此不用去擔心產品怎麼賣的問題,當然更不會去想品牌形象這些事情。在那個年代站起來的企業家,如王永慶和千千萬萬的「王永慶們」當然也完全不會熟悉行銷、品牌,甚至很可能會和地攤老闆一個思維──那些昂貴的高價製品只是多貼一個商標、東西和我賣的其實是一模一樣的。(一些在進口替代茁壯的廠商,在轉入出口擴張時代後,更會認為那些昂貴的品牌產品還不是自己的工廠代工製造的,哪會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這些「王永慶們」,似乎完全沒感受到,在他們努力下經濟起飛的台灣,消費者們已經不再是那麼地別無選擇,所以消費者完全不甩王永慶製造的韓系國產車,也不甩郭台銘在和生產iPhone同一個工廠生產、完全讓人記不得是什麼品牌的手機,姑且不論地攤老闆說的「那些昂貴的高價製品只是多貼一個品牌、東西和我賣的其實是一模一樣的」是不是真的,但台灣的消費者現在可以花多出很多的代價去擁有那個商標了。
花幾倍代價取得「我用蘋果我驕傲」優越感的那種消費行為,實在離這些一條毛巾用10年、省吃儉用的老人家們太遠了。
如果在台灣王永慶都沒辦法靠著免關稅的成本優勢和在地人親土親的情感,去賣他的韓系國產車,其他國家(包括王老先生覺得可以賣得動的中國)的消費者誰會買單?
首爾政府可以強迫美國消費者買昂貴的三星手機?
慘的是,企業家不知道問題在哪,學界政界大家都是在同樣的時代背景下、一樣背著英明政府制定的教科書「偉大的政府在這個時期採用進口替代策略、在那個時期採用出口擴張策略,終於讓台灣經濟起飛、台灣錢淹腳目」,一樣視消費者為無物,認為只要政府政策得當,要把沙子賣到薩哈拉沙漠去都不是問題。
不開玩笑,直到近一二十年韓國在全球終端消費市場崛起,多數台灣的所謂財經專家,都還認為韓國現代汽車、三星手機,甚至《魷魚遊戲》之類的韓國影視產品、防彈少年團(BTS)之類的韓流明星,能夠在全球市場上攻城掠地,都是偉大的首爾政府策略得當的功勞。
說真的實在不懂這些所謂的專家,為什麼會覺得首爾政府可以掌握怎麼拍出可以進軍國際市場戲劇題材和引導流行音樂市場潮流的秘密,來教導那些私人企業拍出《魷魚遊戲》、或是培養出防彈少年團。但總之這些人就是從來沒有對「政府什麼都做得到」這件事失去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