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維奇說,「簡單看,馬克思說的是,我們的人生不應該用工作來界定。我們應該有一定程度的自治,自己決定如何生活。現在,這種觀點已經成為絶大多數人認可的理想。」
「馬克思有句名言:早晨打獵,下午釣魚,晚上養牛,吃完晚飯後討論哲學。他堅信自由、解放、反異化。」
三、馬克思要你從工作中獲得滿足感
如果人們能夠在自己的產品中看到自我、感受到自我存在的價值,那麼,工作就會成為快樂的源泉。
工作應該給我們創新的機會,展示我們最美好的層面,無論那是我們的人道,我們的智慧,還是我們的技能。
但是,如果你的工作很糟糕,與感性脫節,那麼你可能就會感覺詛喪、抑鬱、被異化。
這可不是矽谷哪位勵志大師最近的演講,這是19世紀時馬克思說過的話。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和哲學手稿》中提出的見解,讓他成為把工作滿足感和人生幸福感聯繫在一起的第一位思想家之一。他的理論是,既然我們花這麼長時間工作,我們必須要從中獲得一些幸福感。
馬克思認為,從自己的產品中找到美、或者獲得自豪感,才能帶給你幸福所需的工作滿足感。
馬克思注意到,資本主義一味追求速度,增加產出、利潤,結果分工越來越精細。
如果你每天的工作就是在螺絲上刻出3個圈兒,每天好幾千次,一做就是好多天、甚至好多年……
這樣的工作,可能很難讓你開心。
四、馬克思要你成為變革的一分子
如果你所在的社會有毛病——如果你覺得存在不公、不正、不平等,你要發聲,要組織起來,要抗議,要爭取變革。
但是,19世紀的英國,新興的資本主義社會對權力被剝奪的工人階級來說,更像是堅不可摧的磐石。但是馬克思堅信變革,鼓勵他人爭取變革。後來,他的這個想法廣泛流傳。
在許多國家,有組織的抗議示威帶來很大的社會變革:立法禁止種族歧視、同性戀歧視、階級歧視等。
「倫敦馬克思主義節」組織者尼爾森(Lewis Nielsen)說,「需要革命改變社會;我們抗議是要爭取社會進步。普通人正是這樣得到了『全民保健系統』和八小時工作制。」
馬克思通常被稱作哲學家,但是尼爾森並不這樣認為。他說,「那樣說好像他所做的只是把問題哲學化、寫出些理論。如果你看一看馬克思一生的所作所為,你就會發現,他也是活動家:他創建了『國際工人協會』,參與支持貧窮工人罷工的活動;他提出的『全世界勞動者聯合起來』是真正的號角。馬克思留給我們的遺產是通過鬥爭獲得改善的傳統。這是基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不管那些抗議的人是否把自己看作馬克思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