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總理李克強本周二(5月8日)開始訪問日本,出席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他是2011年後首位到訪日本的中國總理。日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首次舉行電話會議,兩人討論北韓問題,後來日本媒體傳出消息,稱安倍可能秋季訪華,習亦有望下年在出席二十團集團峰會之時,順道以國賓身份國事訪問日本。
種種跡象顯示,中國與日本關係正逐步改善。到底是甚麼原因讓兩國靠近?在釣魚島(日稱尖閣諸島)爭議和二戰歷史問題仍然未解決之時,中日這種微妙的關係能否持續?
闊別多年的訪問
今次李克強到日本出席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國際間固然聚焦北韓問題,但對中日而言,李克強這次訪問日本的本身更令人期待─上次訪日的中國總理,已經是2011年的溫家寶。
這次李克強訪日之旅,日本為他提供公賓級別待遇,獲天皇接見、與安倍會談以及在安倍陪同下造訪北海道。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梁雲祥對BBC中文說,李克強獲天皇接見也許中國人不太重視,但在日本人的角度,真是一種榮耀,顯示了對李克強的重視。日本國立一橋大學法學院教授王雲海對BBC中文說,值得留意的是,首相甚少陪同領袖到東京以外的地方,這可被視為一種突破。
兩國謀求合作的部分包括貨幣互換協議,並宣佈給予日方合格境外投資者(RQFII)額度。李克強此行亦與日本敲定海空聯絡機制,雖然機制沒有明確規定適用的範圍,但同意一旦雙方軍艦、飛機接近時,可採用無線電頻率直接用英文聯繫,並希望兩國防務部門有定期會議,和設立軍方專用聯絡熱線,避免誤判和衝突情況。
北大教授梁雲祥認為中日設立海空聯絡機制具象徵意義,但雙方對領土領海問題立場沒有改變。
為甚麼此時此刻關係暖化?
在2012年,日本政府宣佈把釣魚島「國有化」,中日關係進入「冰河時期」。中國和日本多次派艦隻、戰機到釣魚島附近宣示主權,日本右翼人士更曾登上釣魚島視察,然後互相指摘對方入侵其領海領空,而中國在2013年宣佈在東海劃定防空識別區。
歷史問題上,從南京大屠殺、慰安婦、教科書、安保法修憲解禁集體自衛權、首相是否參拜供奉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等,中國一直指責日本逃避歷史責任。
但在一連串外交斡旋下,2014年11月,安倍晉三前往北京出席亞太經合組織會議時,與習近平進行歷史性破冰會晤,當時會面僅25分鐘,兩人握手「面無表情」的合照更成為中日關係的重要標記。
之後,習近平和安倍多次在不同的國際峰會碰頭會晤,從會談通稿可以看出,中國起初把會談重點放在歷史問題,但踏入2017年後,經貿合作與中日關係漸漸出現,也顯示兩國關係的微妙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