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很多地方都以煙火為噱頭吸引觀光客,為什麼京都的「大文字送火」別具一格,吸引了無數的遊客麕集古都?日本很多地方都有夏日祭典,為什麼祇園祭會萬眾矚目?五山大文字送火是由盂蘭盆節送火儀式衍出,其源可溯自平安時期,京都民眾焚燒篝火送走祖先的魂靈;祇園祭則是因為9世紀時京都疫症爆發,居民把祇園八坂神社內神像搬出,在京都市內巡行,祈求消除瘟疫。大文字送火、祇園祭保有最濃醇、華麗的京都風情,而且這些祭典活動有的歷時數百甚至千年,持續不輟。他們從來不是為了招徠觀光客而舉辦,觀光客自然慕名而來。京都人用自己的節奏,特有的方式過自己的生活,世界各地的觀光客自然而然被吸引到這個千年古都。京都不用放煙火,不用拼觀光。桃花不語,下自成蹊。
(大文字送火(上,cookie4869/維基百科)和祇園祭保有最濃醇的京都風情。)
根據京都市政府統計,每年就有超過五千萬人次的觀光客,湧進京都,領略京都的千年風華。京都的人口才127萬人,卻可以吸引近五十倍的日本還有國際觀光客蒞臨這個城市。而且許多人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投入這個城市的懷抱,徜徉在京都街頭。即便是一些阮囊羞澀的旅人,也樂於當個京都門外漢,徘徊寺院觀堂高牆外。為什麼他們會如此熱情擁抱京都?這值得台灣觀光旅遊政策規劃當局深思。
近一、二十年,台灣產業大量外移,僑外投資嚴重下滑,觀光產業遂被視為台灣經濟的救命靈丹。於是上至中央部會下至地方政府紛紛端出各種政策方案,以舉國之力全面拼觀光。這些方案是否奏效,吾人不得而知。但見交通部公布的統計資料,這兩年外國觀光客來台人數急遽上升,從2013年的800萬上升到2014年的直逼千萬大關;尤其是陸客人數衝勢更是可觀,從2013年的290萬人次,衝到2014年的近400萬人次,驟升了一百多萬人次。根據觀光局統計,2014年我國觀光外匯收益更高達3700億元,數據令人驚艷。
拼觀光成效卓著,看著這些數據,理應為政府的積極奮進作為擊掌慶賀。但身為導遊,卻有一絲的不安,幾許的疑慮。觀光客數量暴衝真的好嗎?觀光客人數激增,真的可以挽救台灣經濟嗎?還有,用炒短線的方式拼觀光真的可以提振台灣觀光產業價值?
(才結束的2015台灣燈會主展區高鐵烏日站區,擠爆150萬人次。取自台灣燈會官網)
台灣最典型的拼觀光措施,大體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拼命興建各式特色建築、硬體設施,以吸引觀光客蒞臨,最出名的案例是苗栗縣的馬奮館、客家圓樓、新竹市世博台灣館還有研議中的台灣塔。另一種則是舉辦各式煙火式的節慶活動,例如各縣市輪流舉辦的元宵燈會、台北花博以及苗栗的國際花火節。慶典期間煙火燦爛熒煌、花團錦簇、人潮簇擁。節慶過後卻是一片蕭然、滿地垃圾,什麼也沒有留下。在節慶前,政客常吹噓慶典祭會會為地方帶來繁榮昌盛、百億商機。節慶過後,大眾通常會遺忘政客所吹噓的各種炫麗泡泡,只留下鉅額的財政赤字給後代子孫。苗栗縣長劉政鴻所留下的六百億財政赤字、花博的鉅額預算及龐大善後經費就是顯例。
台灣從南到北喜歡以煙火式的手法吸引觀光客。中央的觀光倍增計畫、拔尖領航方案全力衝刺觀光人數;地方則努力放煙火、蓋特色館舍吸引遊客。雖然這兩年數據亮麗,達成了執政黨的觀光倍增目標,卻也為各級政府帶來鉅額財政負擔以及令人擔憂的熱門景區遊憩品質。這對台灣觀光產業長遠發展真的好嗎?看看京都,想想自己。
*作者為大華科技大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