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的訪美之行在近期劃下句點,過程中的重點是拜會美國國安會中國事務資深主任羅森柏格、國務院亞太助卿康達及聯邦眾議院「台灣連線」共同主席夏波等5位聯邦眾議員,以及在國務院台灣協調處長白丹利見證下,主持國民黨駐美代表處的揭牌儀式。
從他拜會美方政要的層級、地點和數量來看,可以稱為基本達標,卻也不到令人驚艷的程度。不過考量國民黨長期在華府缺席、國民黨在朱擔任黨主席前針對萊豬公投與美方不同調、拜登總統率高級官員先後出訪印太地區及遠赴西岸主持「美洲峰會」,以及疫情造成的活動安排不易等因素,能有這樣的成果,還是必須給朱帶領的國民黨國際事務團隊一些肯定。
更重要的是,朱立倫藉由公開演講與媒體詢答,清楚釋放了「親美反共」的主訊息,並且沒有在倉促應接之下,被迫在兩岸的政治與法律關係定位上過早表態,而是以「九二共識和你們(美國)的一中政策一樣,是『沒有共識的共識』」,用一種只要內行人才能心領神會的表述方式,讓美國政學圈人士更能領會、同理、進而共情國民黨現階段還是需要對「九二共識」做務實處理與工具性使用的主張,堪稱神來一筆。
朱立倫此次訪美之行的政治操作和對外表態,可以看出經過內部仔細的琢磨,著眼點就是近期的2022年台灣地方選舉,以及為2024年的總統大選佈局。這裡所說的「佈局」,不見得是佈朱立倫個人前途的局,而是為國民黨、為台灣、為區域佈下的三重賽局。
首先是推動國民黨轉型。坊間已有很多談論「國民黨要親美才有票」的文章,甚至有人諷刺朱是「拿香跟拜(綠營)」,其實都沒有觸及核心,那就是國民黨長期處於欠缺軸心、一盤散沙的局面,2016年下野後尤然。如果不把國民黨的美中台論述安放好,這個黨的主權、外交、兩岸、經濟、文化等五大政策面向就無法聚焦,支持者會不斷流失,進而消失在台灣政壇。
朱立倫訪美提出的論述,用最簡單的語言歸納,就是將國民黨描述為一個「親美的溫和保守派政黨」;進一步形容,就是「堅持中華民國、站隊民主陣營、追求兩岸穩定、經濟中間偏右、捍衛中華文化」的路線。這條路線,可以追溯到蔣經國末期至李登輝前期,是一條既能兼顧國民黨傳統主張、又能吸納新支持者,進而與民進黨做出切割的路線。如果拿民進黨「伺機法理台獨、一味親美抗中、經濟左右搖擺、貶抑中華文化」的路線來對照,就可以顯示出部分人士指責朱立倫改走「小綠」路線是偏頗的。
擺在國民黨前方的困境很清楚:不轉型,就是慢性死亡;不聚焦,就是一盤散沙。朱立倫領導的是一個內部矛盾、外部壓迫、資源欠缺、時不我待的國民黨,如果還強求他提出新論述前要「凝聚黨內共識」、「經過黨內機制議決」,結果就是議而不決、決而不行,這種批評純屬書生論政,經不起推敲。何況國民黨內的「紅統」或「極右」勢力,放在整個台灣民意版圖上,只有不超過3%-5%,如果一再顧忌他們的牽制,而自棄於30%以上的中間選民,國民黨將永無重返執政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