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解放軍第3艘航空母艦福建號於17日下水,福建號為解放軍首艘自行研發、製造的航母。軍事專家施孝瑋於網路節目《深喉嚨online》中分析,福建號使用的電磁彈射是比傳統更先進的技術,而福建號未選擇核動力,可能是中國對於大型船用壓水式核反應器的穩定性掌握還不夠,並推估解放軍未來應擁有4艘航母就相當足夠。
針對福建號配備電磁彈射,施孝瑋指出,相較於傳統的蒸氣彈射,電磁彈射是更先進的技術,但也要看相關國家的國力有無辦法支撐,而蒸氣彈射與電磁彈射的結果都是相同的,不過電磁彈射在作業上對艦載機的傷害更小,例如蒸氣彈射會在艦載機起飛的最後瞬間產生強大的衝擊力,而電磁彈射則是透過持續加大電力,在艦載機起飛的全程加速協助推進。
對於福建號動力未選擇核動力,施孝瑋說明,新造航母在選擇一般動力或核動力時,主要還是考量相關國家的科技實力,中國未選擇核動力的關鍵原因,應該是因為中國對於大型船用壓水式核反應器的穩定性掌握還不夠,相對美國開發艦艇用核反應器的技術相對成熟,中國過去多使用於1萬多噸的核潛艦,當要運用在8萬多噸的船艦上維持輸出及穩定器的技術就不太一樣,畢竟中國的開發歷程還不如美國。
施孝瑋解釋,若要艦隊全部都使用核動力,成本及效益也是要考量的範疇,尤其核動力系統維護時間相對來說耗時較長,且中國也不可能生產10幾艘航空母艦,因為這不是合理的政策,中國不像美國東西同時接壤大西洋、太平洋,中國擁有4艘航母應該就已經相當足夠,能夠維護「一帶一路」等,且維護航母打擊群真的非常燒錢。
至於福建號的艦載機,施孝瑋分析,若未來殲-35開發成功,福建號配備殲-15電磁彈射型,以及殲-35就非常合理,美國海軍的艦載機的打擊主力搭配也是如此,不過福建號的飛行甲板使用效率,大概會是美國航母的3分之2,因為福建號配有3條導軌,而美國航母通常配有4條導軌,但美國真正在放飛任務時也只會使用3條導軌,而中國若要與美國相同,提高艦載機的運作效率,也一定會將其中一條導軌當作停機坪,因此只會使用2條導軌進行放飛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