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價調整方案1日實施,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於節目《老謝看世界》中指出,眾人都在探討核電,企業界都在說「反核不要太極端」,若未來綠能發展有缺口,也可考慮將核一至核三廠的除役時限稍微延長,否則電力一旦不足,台灣產業就容易「掉鍋子」。
謝金河指出,目前全世界都在減碳,台灣這2年也走向綠能,但綠能現在還有波折,例如離岸風力發電就因疫情,導致這2年很多工程師都無法來台灣,綠能也受到很大影響,甚至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曾跟謝金河說過,台塑正在研究小型核電站,此核電站可供100萬人的用電,且沒有核廢料問題。
謝金河透露,大家都在探討核電問題、包括核融合,因此許多企業界人士都在講「反核不要太極端」,以防未來綠能發展上,太陽能跟離岸風力發電有缺口。謝金河認為,是否現在核一至核三廠的除役時限能夠再稍微延長,即使成為備用也沒關係?否則若電力不足,台灣產業容易「掉鍋子」。
李淳:民間估核電廠除役成本超過7000億,成本超過綠能
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表示,其實台灣反對核電人士與他自己不贊成的是集中式、大型的核電廠設立。核電的營運成本的確很低,然而核電的總成本不能只看現在每度的成本,必須包含核廢料儲存、電廠除役的費用。以之前台電與民間團體整理的既有核電廠除役成本為例,台電推估的成本是3300多億元,而民間團體以國際經驗估算,卻超過7000億元。這顯示從核電廠開始興建到除役、以及後續核廢料儲存的費用加在一起,成本超過現在所談的綠能、新能源。
李淳指出,若有核能新科技,台灣一定不反對,而核一、核二廠之所以提前除役,關鍵原因是核燃料棒已經滿了、沒有地方儲放,也無法繼續進行核能發電;過期的燃料棒沒地方儲存,除役就成為必要。一旦有新科技解決這些核廢料、儲存的問題,甚至再生利用。全球目前只有幾個研發、實驗性計畫,還未能完全商業化,就算可以、成本還是很高。
李淳:台電若不調電價,政府就要拿納稅人的錢去填洞
李淳表示,上述問題一旦解決了,甚至能有助分散式發電結構,台灣就一定可以繼續討論問題。分散電網對台灣來說,意義比其他國家更高,由於籠罩在地緣政治衝突下,勢必要朝向分散電網的方向前進。以網際網路為例,網路就是怕電信網路炸了、集中斷線,才作分散式發展。
李淳提到,其實電力問題很久以前就在討論,台灣應該要加速,台電若不調電價,政府就要「增資」,也就是拿納稅人的義務錢去填那個洞,因此台電需要一定盈餘,才能作相關的研發與投資。